2023/24年度

左起:何杏楓教授、黃念欣教授、丘庭傑博士、雷峻釗先生、余咏詩小姐、王雅詩小姐、文奈爾館長

2023/24年度「香港中文大學金禧天庶獎學金」得主為:

1. 雷峻釗(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研究生)〈文化冷戰、現代主義與溫健騮的第三世界詩學〉

         評審意見:

        第三世界詩學和文化冷戰都是香港文學的重要課題。申請人的研究水平不俗,有文學史意識,兼具中、英、日三種語言的能力,有助探討文化冷戰的主題。申請人能清晰掌握溫健騮早期的寫作特色,而且運用資料得宜,論及愛荷華寫作計劃、保釣運動、左翼思潮等如何影響溫健騮寫作風格等事的部份踏實完整。整體視野開闊、分析細緻,有個人觀點,論述精彩,值得肯定。惟題目「分裂的世界」未能展現論文的重點,可考慮修訂。

       〈陳述〉提及香港文學特藏資料庫對撰寫論文的幫助,並以論文中引用的報刊資料和書信為例,明確說明資料庫的資料怎樣成為論述的重要依據。

           陳述

         得獎感言:

         感謝金禧天庶獎學金的設立者與捐助人對香港文學的支持。這篇關於香港現代詩的論文能獲得獎學金遴選委員的認可,對我而言是莫大的肯定與鼓勵。

        本文所討論的詩人溫健騮於1970年代頗具盛名,其詩學主張也對香港現代詩的發展造成深遠影響。雖然當時文壇對溫健騮激進的倡議反應兩極,但我認為他的初衷始終源於對香港人、地、文的關切與思考。可惜,詩人於1976年因癌病驟逝後,其作品流傳日罕。為此,我衷心感謝盧瑋鑾教授與香港文學特藏對香港文學的關注與保存,令這位香港詩人的文業不至於湮沒無聞。也希望以這篇論文記取溫健騮在1970年代的火紅熱情。

        本文改寫自我碩士論文其中一章。感謝樊善標老師在我構思題目時的建言,令我初窺香港現代詩堂奧。論文寫作期間,又有幸得到鄺可怡老師悉心指導。陳智德老師、何杏楓老師與崔文東老師在碩士學位考試時提出的意見,對我修改與完善本篇論文有很大幫助。藉此機會,我也希望感謝諸位老師的教導。

2. 王雅詩(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跨越雅俗的界線──論飲江粵語入詩的狂歡化詩學〉

        評審意見:

       本篇對巴赫金的「狂歡化詩學」和飲江詩「粵語入詩」的「廣場語言」皆有清晰的論述。結構平穩、引例恰當、行文合理流暢,論述亦札實。唯本篇論述的議題不算新穎,亦未能提出嶄新的觀點。建議申請人多參考有關粵語研究的著作,以豐富論述。

       〈陳述〉中提及使用文學資料庫有助申請人梳理背景脈絡,並曾參考「粵語書寫」的作品,但論文未有引用這些材料。申請人如使用「香港文學專題」中的「方言文學」檔案資料,或能發現更有意思的議題。

         陳述

         得獎感言:

        香港文學特藏不僅是一個珍貴的資源庫,更是承載香港文學文化記憶的重要平台。它所收錄的報紙期刊、作家手稿等資料,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這座城市的變遷和情感面貌。透過研究「粵語入詩」的相關資料,我得以更深入理解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在風雨中堅持自我,創造出獨特的文學景觀,也意識到守護和傳承香港文學的重要性。因此,我衷心感謝盧瑋鑾教授、所有資料捐贈者,以及中大圖書館建造這個珍貴的平台。此外,我亦感謝獎學金的捐助人和各位評審,鼓勵我在香港文學研究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我特別想感謝丘庭傑老師。謝謝您不嫌其煩地雕琢我的論文的每一個字和細微的格式,協助我多次修改論文。沒有您的指導,這份論文不可能誕生。更感謝您在我遇挫時鼓勵我、幫助我。

        最後,我要感謝自己選擇了中文系。無論現在和往後的日子有多難過,我也會記得自己曾經如此無憂無慮。讀中文,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事。

2023/24年度「特別獎」得主為:

 

余咏詩(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小說星期刊》與香港新文學〉
     

        評審意見:

       本篇嘗試從五四文學與香港文學之間拉出一條線索,有野心,精神可嘉。論文嘗試從文類、語言和意識等鋪陳例證,逐點對照,資料運用有驚喜。唯行文偶有沙石,未能清晰說明概念和提出個人論點。鋪陳資料的比例過高,如第一節第二部份,只列出廿多部刊物的資料,不足以說明出版概況。題目「彼岸的回應」不太適合說明五四文學和香港文學的關係,應予修訂。論文第二節的標題「《小說星期刊》與香港文學」與論文題目重覆,閱讀時可能會誤會第二節便是論文的正文,應予修訂。

      〈陳述〉能清楚指出香港文學特藏和論文的密切關係,並能引用資料庫的資料和特藏的書籍完成論文。

         陳述

         得獎感言:

        獲得香港中文大學金禧天庶獎學金特別獎,學生想要感謝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書籍捐贈者盧瑋鑾教授(小思老師)及其他資料捐贈者。感謝香港中文大學金禧天庶獎學金的捐助人及評審們的推薦與建議,亦要感謝論文的兩位指導老師——一位是遠在北京大學的姜濤講授,另一位則是香港中文大學的丘庭傑博士。當中特別要感謝丘庭傑博士,沒有他在我大學一年級必修課上的指導意見,以及兩年後的再次幫助與推薦,絕對不會成就這篇得獎的論文,甚至是現在的我。

        記得小思老師以〈造磚者言〉為題撰寫香港文學資料蒐集及整理的報告,其中,她將自己搜集資料的行動比喻為是在造「磚」,這一磚又一磚,都是建構香港文學史的材料,以待有心的研究者去應用。正因為小思老師與後來一位位的「造磚者」與「贈磚者」願意為香港文學事業做出貢獻,才讓我們這些「有心人」能夠有如此多的材料去深入發掘香港文學不同的面貌與內涵。我認為,我能夠寫成這篇論文,獲得這個獎項,全因有前人、他人毫不吝惜的幫助。在感言的最後,我想再次獻上我最衷心的感謝。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