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騎士之歌》由素葉出版社於1979年出版,為素葉文學叢書書目第八種;其封面由蔡浩泉設計,初版印數1000本。本書為綠騎士首部出版的單行本,收入她的詩作、散文及小說共十八篇。綠騎士於1973年負笈巴黎,1977年起定居當地,本書出版之時,她已在法國生活數載。是以書中如〈一年來—河邊〉、〈咖啡生涯〉、〈美術學院速寫〉等篇,均屬她在法國的生活雜記。
同時,書中不乏以香港為背景,以街邊和城市角落的小人物為主角的作品,例如〈街邊〉、〈榮叔買票記〉和〈陽光、陽光〉。綠騎士在1987年出版的《棉衣》〈序〉中提到,少年時困難的家境,「使我在對生命充滿好奇與喜悅的同時,感覺到世界上漫着厚重的灰塵」,深受這些小人物「不自覺的、對生命的執着與努力」感動。
其中,〈衣車〉是綠騎士回憶母親以衣車謀生,把六兄弟姊妹拉拔長大的作品。黃秀蓮在〈綠騎士〈衣車〉歲月 (中)〉,評價全文瀰漫著「剛健平和」之氣,儘管作者家道中落,作品中卻「處處洋溢著正面的想法」,沒有愁雲慘霧。〈衣車〉在1987年獲香港電台改編為《小說家族》第二集,由麥繼安導演,陳齊頌、陳美玲、李龍基主演。而杜杜在〈粗談綠騎士的〈麟不哭〉〉中,則評價綠騎士的「風格是一逕的淡雅而統一」,其短篇小說內蘊含蓄,富有張力,在平淡的故事中,憑著「細節處理和心理變化的微妙的描寫」而引人入勝。
館藏詳情:
劉以鬯小說〈陶瓷〉最初於1971年在《明報晚報》副刊上連載,1979年由香港文學研究所出版《陶瓷》,2005年收入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模型.郵票.陶瓷》,再於2023年由中華書局限量出售《陶瓷(復刻版)》。故事主人公丁士甫迷上陶瓷,由投資保值,後來上癮般四出搜購石灣陶瓷,過程賺賠不定;既提到收藏所帶來的種種樂趣,也刻劃了搜購時的各種衝突和心理活動。
《陶瓷》〈題記〉開宗明義指出小說「是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二年間的情形」,寫「人的欲望」。也斯認為,劉氏在經濟報上寫有關收藏陶瓷及其價格升降的故事,「也可算在限制下走了一條新路」。此書的責任編輯梅子在〈《陶瓷》,這鮮活有趣的話題〉中,點出「新路」是指劉以鬯兼具「娛樂自己」及「娛樂別人」的作品。梅子在《陶瓷》〈出版說明〉中,更盛稱「這樣的題材在現代中國小說領域中確屬僅見」,所用語言質實無華、結構明晰單一,「在在顯出了巨匠的心思和風範」。
劉以鬯有寫小說、砌模型、搜集郵票和收藏陶瓷四種嗜好。1965年,在他獲贈一具石灣陶瓷鐵拐李後,「使我對陶瓷(特別是「石灣公仔」)發生濃厚興趣。」(〈《模型.郵票.陶瓷》前言〉)他把興趣融入創作,在《開卷月刊》的訪問中表示,寫《陶瓷》是「將實際生活中得到的一些經驗寫在小說中」。他對陶瓷相當內行,所撰〈石灣美術陶的香港巿場〉刊於《信報財經月刊》第八期。本館藏有劉以鬯先生捐贈的陶瓷像,包括曹雪芹、杜甫、李時珍及魯迅像,《陶瓷》、曹像及魯像正於「劉以鬯文庫」中展出,觀迎讀者參觀。
劉以鬯《陶瓷》
館藏詳情:
《偵探世界》於1950年起由世界圖書編譯出版公司出版,督印人為朱旭華。雜誌以「啟發你的智慧,提高你的警覺,增強你的膽力,訓練你的機智」為目標(見第7期〈我們的話〉),內容包括「國際間諜內幕、世界偵探名著、科學探險實錄、犯罪獵奇秘聞」(據第3期封面)。雜誌初期的主編人為周建華、馬博良、龍驤,第8期由邵保華接替龍驤;第21期起由邵保華任主編,馬博良任編輯顧問。
吳昊在〈暗夜都市:「另類社會小說」〉中,解釋1950年代香港偵探小說興起的背景。其時香港經濟不景,有人選擇鋌而走險,導致罪案叢生;加上偵探小說此種題材由上海南下,相關小說和雜誌隨即大受歡迎。吳昊形容「個人與空間(黑暗都市)的生存鬥爭成為文藝創作的重要命題」,吸引作家執筆描繪正邪爭鬥。
在第11期〈編者語〉中,《偵探世界》編輯指出偵探小說「需要精密的佈局,妥確的伏筆,以及合乎邏輯的安排,人物的個性,對話,動作,無一不是有相關連之處」。《偵探世界》所刊小說有世界名作翻譯、連載小說,也有短篇小說。創作部分有為人所識的作者名字,包括編輯龍驤和馬博良,王樹(王植波)、喬又陵、易金也曾供稿。此外,雜誌刊登中國偵探小說作家孫了紅〈鬼手〉(俠盜魯平新案),劉以鬯亦曾撰短篇〈粉盒〉。黃仲鳴在〈劉以鬯的魔幻短篇〉中引述〈粉盒〉內容,認為故事寫得引人入勝。
《偵探世界》前期欄目頗為多樣,與讀者有較多互動。除小說外,另有「看圖破案」、「連環偵探圖案小說」、「有獎測驗」和「實事新聞」等。較特別者為第2至7期所設的「偵探信箱」,專欄由曾任職警界的李特主持,解答讀者有關盜竊、欺詐、假冒疑案、男女私情,以及偵探技術和常識等問題(第7期)。
本館所藏《偵探世界》由第2期至第30期(1950-1952),惜缺第1、4期。本館已將館藏各期上載至香港文學資料庫,讀者可於資料庫內檢索及瀏覽全文。
![]() |
![]() |
![]() |
《偵探世界》第2期 | 《偵探世界》第11期 | 《偵探世界》第18期 |
館藏詳情:
「七好文集」專欄始於1974年4月,由《星島日報》副刊「星辰」版主編何錦玲推出,並請柴娃娃擔任「召集人」。柴娃娃在〈揭開七好真面目〉中,提及此番因由,並解釋「七好」意指「七個女子」,也代表了七種不同的性格。除蔣芸由何錦玲邀請外,其餘作者皆應柴娃娃之邀加入。她又在〈開場白〉中指出,專欄一星期的文章由「七個人分攤」,「希望一如茶樓供應星期美點般,每天不同,鹹甜酸辣,適應多些人的口味。」
「七好」最初的成員為小思、亦舒、杜良媞、尹懷文、柴娃娃、圓圓和陸離,後因圓圓和陸離退出,秦楚與蔣芸遂加入。1977年編者何錦玲選輯專欄文集為《七好文集》,由台北遠行出版社,蔡浩泉設計封面。文集作者前後共九人,每人收錄文章15篇。何錦玲在序言〈望彩虹道道〉內,提到她在計劃專欄時,「希望透過不同個性,不同文筆風格的女孩子,表現生活的多方面。」
閻純德〈「七好」與《七好文集》〉轉引了一則評論:「有柴娃娃的醒,有杜良媞的實,有圓圓的辣,有小思的淡,有陸離的秀,有尹懷文的醇,更有亦舒的直,蔣芸是韻,秦楚是暢」,巧妙點出各人風格。她稱讚此專欄「基本都是佳作」,「可謂是香港女性散文發展的一個分水嶺」。陳進權在「香港文藝剪貼簿」網頁,則指出「七好文集」可能開創了風氣,自此以後,「以七人合寫一個專欄的現象才出現於其他報章」。
館藏「柴娃娃書信文件」及「尹懷文書信文件」,其中均收藏了「七好」文友飯敍合照,可以作為作家交流、聯誼的物證,與文集並讀,相映成趣。
![]() |
![]() |
《七好文集》 (台北:遠景出版社,1977) |
《七好新文集》 (香港:天聲出版社,1983) 合共八位作家,陣容與初集不盡相同。 |
![]() |
![]() |
(前排左起)陸離、亦舒、何錦玲 (後排左起)陳婉芬、小思、柴娃娃 (柴娃娃女士捐贈) |
(前排左起)陸離、孫寶玲、陳韻文、圓圓、尹懷文 (後排左起)小思、何錦玲、李默(秦楚)、張浚華、柴娃娃、張樂樂 (尹懷文女士捐贈) |
館藏詳情:《七好文集》
桑簡流(1921-?),原名水建彤,原籍四川省潼川三台。外公傅增湘是中國近代著名藏書家,使桑簡流得以從小浸淫經典古籍;1940年代就讀上海聖約翰大學,主攻歷史和國際法,並認識了劉以鬯、楊彥岐、徐訏、宋淇等學長前輩,畢業後任職駐新疆外交專員。1950年代起,桑簡流「半途逗留香港」(見〈自傳〉),不時投稿至《人人文學》和《熱風》。及後定居英國,加入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直至退休。著有詩劇《伊帕爾罕》、歷史小說《香妃》、遊記《西遊散墨》,並有譯作《惠特曼選集》、《南亞華陀》和《湖濱散記》等。
1955年3月26日,桑簡流以本名「水建彤」參加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成立大會,成為創會會員。 1957年7月,他前赴英國倫敦參加國際筆會年會,會後逗留倫敦遊覽,遊記於1958年由香港珍珠出版社。在《西遊散墨》〈序〉中,桑簡流提及此書初名「英倫龜鑑」,後更名「西遊喜神譜」,最後才定為今名。遊記貫徹學者風格,融會歷史與文學,「片言隻語不乏文史資料,甚至有英人未之前聞之英史箋證」。相隔45年後,《西遊散墨》在2003年由遼寧教育出版社重新出版,陳子善編輯。除原來篇章外,收入了桑簡流1980至1985年在《明報月刊》刊登的十二篇集外文章,並加入《香妃》序和後記。
《西遊散墨》備受文人稱許,董橋先後在〈如月之恆〉和《夜望》〈自序〉中,讚賞此書「文筆典麗,學問淵博」,「寫舊聞寫新事寫得那麼自在」。也斯在論文〈五O年代香港文藝中的一種亞洲想像〉中,指桑氏遊記「通博古今,浮想連翩」,「展示了獨特而不尋常的視野」。許定銘〈一生與水結緣的桑簡流〉亦指此作「把旅遊、書話、藝術、歷史、文化共冶一爐」,「可讀性甚高」。
館藏詳情:
桑簡流《西遊散墨》(香港珍珠出版社)
桑簡流《西遊散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侶倫(1911-1988),原名李林風,又名李霖,另有筆名林風、林下風等。生於香港,為土生土長的作家及資深新聞工作者。侶倫先生從事文學創作六十年,1920年代末即參與開拓香港新文藝的行列。1929年與謝晨光等組織「島上社」,創辦文藝雜誌《鐵馬》及《島上》。羅孚形容侶倫為「香港文壇拓荒人」。
《紅茶》屬侶倫第一本書,由島上社於1935年出版,收入於1928至1934年寫成的16篇散文。全書分兩輯,上輯「殘絃小曲之什」長於抒情,下輯「紅茶篇」追記人事。扉頁印上「此書献於一個記憶中的人」,侶倫在〈前記〉自言每篇文章均「企圖抒發自己心中的鬱結」。同年出版的《紅豆》三卷三期載有〈介紹「紅茶」〉,描述此書手法輕婉,感情深厚,「文筆充滿凄鬱的情調」。
同名散文〈紅茶〉初刊於1933年出版的《小齒輪》第一期,用「紅茶」貫串了侶倫生命中的幾段友誼,包括他與島上社成員平可、謝晨光等在咖啡座中,為香港文壇「共同進行着力量所能達到的開墾的事」;首次到港的葉靈鳳、林鳳夫婦住在侶倫家中一個月,期間與他及一齋到咖啡座喝紅茶,甚至替侶倫取綽號「紅茶」的軼事。
至於《落花》在1953年由星榮出版社印行,分「落花」和「讀書撮拾」兩輯。上輯「落花」的12篇散文,基本上重新改寫自18年前出版的《紅茶》,行文更形簡練。部分散文沿用舊題,其餘改用新題,如〈紅茶〉更名為〈紅茶憶語〉;亦省去了副題,如〈靈魂的超度〉原有副題「未斷的牽縈附記」;只有〈銀夜〉為新作。下輯「讀書撮拾」則寫外國文人及文學評介。許定銘〈滿園《落花》都是情〉指,侶倫雖然曾向友人溫燦昌謙稱此書屬「不忍重讀的舊作」,《落花》卻「是侶倫『踏入文學大門的階梯』,單其歷史價值已值得一讀」。歡迎讀者借閱《紅茶》與《落花》,把兩書並讀,了解作家的創作歷程。
侶倫《紅茶》、《落花》
館藏詳情:
西西的文學創作 Literary Works of Xi Xi |
|
![]() |
|
1. 西西〈肥土鎮灰闌記〉 《大拇指》 第223、224期合刊,1987年2月15日 Xi Xi. “Feituzhen huilanji (The Fertile Town Chalk Circle)” The Big Thumb, vol. 223 and 224, 15 February 1987 《大拇指》於1975年10月24日創刊,至1987年2月25日停刊,歷時約十二載,共出刊224期。作為同人刊物,《大拇指》的編輯由作者義務兼任,而西西則擔任藝叢版編輯。〈肥土鎭灰闌記〉在《大拇指》停刊前最後兩期出版,作品主要取效自元代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和布萊希特《高加索灰闌記》。 館藏詳情:〈肥土鎮灰闌記〉 |
|
2. 藍子(西西)〈醒喲,夢戀的騎士〉 《詩朵》第1期,1955年8月 Lanzi (Xi Xi). “Xing yo, meng lian de qishi (Wake up, the knight of dreaming love)” Shiduo (Poetry blossoms), vol. 1, August 1955 〈醒喲,夢戀的騎士〉刊於《詩朵》第1至2期,為西西早期的小說作品。西西在學生時期曾以藍子為筆名,於《星島日報.學生園地》及《香港時報.詩圃》等報章版面發表詩作。當時她與崑南、王無邪、葉維廉及蔡炎培等青年詩人結識,後來更參與眾人創辦的新詩文藝雜誌《詩朵》,此為「第一本由香港年青一代所創辦的詩刊」(羈魂語)。 館藏詳情:《詩朵》 |
|
3. 西西〈哀悼乳房〉 《八方》第12輯,1990年11月 Xi Xi. “Ai dao rufang (Mourning a breast)” Bafang (Eight directions), vol. 12, November 1990 《八方文藝叢刊》由鄭樹森及戴天提議創立,於1979年創刊,至1990年為止,共出版12輯。這叢刊除介紹文學作品,也關注電影、藝術和文藝思潮的討論。《八方》最後一輯為「西西專輯」,此期刊登了西西的〈哀悼乳房〉,由〈泳衣〉、〈醫生說話〉、〈阿堅〉、〈星期五〉和〈浴室〉五篇散文組成。西西在1989年確診乳癌,病後她以不同角度和形式書寫了多篇散文,把為人忌諱的癌病公開描畫,加入自己的體會,於1992年出版《哀悼乳房》,書籍同年獲臺灣《中國時報》開卷版選為十大好書。 |
|
4.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素葉文學》第6期,1982年2月 Xi Xi. “A Girl Like Me” Xu Ye Literature, vol. 6, February 1982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初刊於《素葉文學》第6期(1982年2月),臺灣《聯合報》副刊於1983年轉載,並獲得同年聯合報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此獎乃授予該年在該報副刊上發表短篇小說之最佳者。 館藏詳情:〈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
5. 張愛倫(西西)〈瑪利亞〉 《中國學生周報》 第672期,1965年6月4日 Ellen Cheung (Xi Xi). “Maria” The Chinese Students Weekly, vol. 672, 4 June 1965 《中國學生周報》是西西青年時期其中一個主要的發表場域,她亦曾擔任此報「詩之頁」的編輯。西西在1965年6月以筆名張愛倫,將小說〈瑪利亞〉投稿到《中周》第十四屆徵文比賽,並獲得青年組第一名,後來收錄於小說集《母魚》。值得留意的是,該次徵文比賽原由舒巷城所作的〈鯉魚門的霧〉得首名,但後來被揭發是有人剽竊投稿而被取消資格,最後改由〈瑪利亞〉奪冠。 |
受匡出版部由孫壽康於1927年創立,「受匡」在廣州話中與「壽康」同音。侶倫〈香港新文化滋長期瑣憶.二〉稱受匡出版部為「香港第一個新文化出版機構」。孫壽康(1900-1965)原籍廣東東莞,世居香港,為穗港航運買辦。孫氏熱衷文藝,故利用職務之便,聯絡省港兩地文化界。
據歐陽山(羅西)回憶,當年港穗的書局幾乎全部不印書籍,如有也不過是從上海總局印成運來香港。經廣州文學會的成員袁昶球聯繫,孫壽康決定自行開店印書。起初香港受匡書店「是在廣州市的昌興街先行掛版成立的」,後來頗受注目,「才在香港正式設立受匡書店出版部」。侶倫則提到,受匡出版部的地址其實是孫氏的住處,規模雖然簡單,但「它是實實在在地在進行出版工作的」,先後出版二十多種書籍,「全是新文藝作品和屬於新文化範疇的學術性譯著」。
因孫壽康與袁昶球較熟絡,「廣州文學會叢書」交由受匡出版部出版。廣州文學會由羅西在1926年創辦,據許定銘〈受匡的《仙宮》〉所述,文學會成員「多為廣州巿立師範及中山大學的學生倪家祥、趙慕鴻、袁昌球、馮慕韓、汪玉亭……等人」。叢書中最早出版的就是羅西詩集《墳歌》(1927),《仙宮》則是廣州文學會成員於同年出版的作品合集,內收新詩、小說及翻譯等語體文章八篇,大多以個人浪漫抒情的筆調出發,寫男女情愛、追求理想及面對世界所產生的各種心理變化。許定銘認為羅西未滿二十歲時寫的短篇小說〈仙宮〉,在心理描寫和文字方面相當出色;羅西在書中刊登了三篇作品,而廣州文學會中亦「只有他後來成了大家」。
羅西認為穗港兩地相連,遷徙移居頻繁,是以「廣東許多作家都與香港文學有過密切的關聯」。小思評價《仙宮》、《獻心》兩書「風格大胆脫俗,大似上海」,更謂「要研究港穗與滬三城文學血緣,受匡出版,是重要線索。」(詳見本通訊第85期〈小思札記.受匡出版部〉)歡迎讀者借閱受匡出版部書籍,細加探尋。
館藏詳情:
黃天石(1898-1938),本名黃鍾傑,出生於廣東番禺。黃天石為著名報人, 據楊國雄〈傑克:擅寫言情小說的報人〉,黃天石在1917年起先後任職《新中國報》、《大光報》、《循環日報》、馬來西亞《中華晨報》等報社。三十年代中,他以筆名「傑克」發表大量言情小說,廣受歡迎;他亦辦過文藝雜誌,1921年與黃冷觀合編《雙聲》,1954年創辦《文學世界》十日刊。至1955年香港中國筆會成立,黃天石自第一屆起連任會長十年。1965年年底他在各報發表歸隱消息,後於1938年逝世。
黃天石《獻心》為散文集,由受匡出版部印行,在1928年4月1日出版,印數共3000冊,屬「石室叢書」(見謝晨光《貞彌》內頁廣告)。此書由莫冰子及星河作序,並由龍實秀作後記,黃氏自題代序〈靈光〉。散文在1925至1927年間寫成,其時黃天石先於雲南從政,後在1926年春天赴日留學,因此文章主要撰於雲南及日本兩地,內容圍繞作者思考社會與時代的問題,流露出他的「人道主義觀念」(冰子〈作者與獻心(序)〉)。
黃天石將其散文視為「將我的心靈獻給青年朋友」的信,希望把自己在生活時的遇到的「一霎靈光」與讀者分享。侶倫〈寂寞地來去的人〉評《獻心》「具有清新氣息的散文集」。陳君葆在其日記卷一(1934年2月28日)中提到讀《獻心》後,認為黃天石為人浪漫,是「以詩來寫文章」。
《獻心》正於「港文存檔」展覽中展出。林下風(侶倫)在〈香港新文化滋長期瑣憶.二〉中,提及受匡出版部的裝禎和印刷相當講究,「封面摺邊,封面飾畫富於藝術意味」。除了黃天石《獻心》外,讀者亦可欣賞其他受匡印書,包括《仙宮》、《何典》、《易卜生傳》和《愛情何價》,歡迎公眾人士親臨圖書館展覽廳參觀。
館藏詳情:黃天石《獻心》
《立報》由成舍我在1935年上海創刊,1937年因上海淪淊停刊。1938年4月1日,《立報》在香港復刊。香港《立報》的主要事務先後由薩空了和吳範寰負責,沿用昔日出紙一張,但有三個副刊(言林、花果山、小茶館)的版面結構,文藝副刊「言林」的編務則先後由茅盾、葉靈鳳和大哀主持。
樊善標〈文藝與抗戰——葉靈鳳主編香港《立報.言林》的側面觀察〉指出,茅盾在《立報》復刊首日發表〈獻詞〉,「表達了『言林』參與抗日的義無反顧」 ,並運用了四個意象:「劍林指直接的筆伐,琴和笛指抒情,顯微鏡則指冷靜的分析」,承諾版面的多元面貌。茅盾主編「言林」至1938年12月中下旬,葉靈鳳在次年1月7日接替編務,他甫接任即宣布要「保持茅盾先生留下的這一份光榮的傳統」。葉氏上任後「有意把『言林』規劃成為文藝消息的傳播站」,以傳播中國、蘇聯和歐美的文藝消息。同時,葉靈鳳持續譯載外國作品,鄺可怡曾對葉靈鳳翻譯的《紅翼東飛》和《火線下》作專門研究,張蕾亦曾分析葉靈鳳在《立報.言林》的文學翻譯,認為他的優秀譯作「成為新文學創作的示範」,「對當時香港文壇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葉靈鳳的主編職務至1941年6月10日為止,翌日大哀於接任時發表〈也算聲明〉,指出「今後的『言林』,將偏重現實問題」,此後不再屬文藝專版。香港《立報》相信在1941年12月停刊。盧瑋鑾〈有關香港《立報.言林》的幾句話〉認為「言林」「配合了在香港『建立新文化中心』的任務。這份標誌著中國文化人南來,樹立新文藝副刊模範的副刊,實在具有深入研究價值。」
「香港早期小報」收錄了館藏《立報》1938至1941年的全文資料,香港文學資料庫則開列《立報.言林》自1938年創刊至1941年6月11日的條目索引,讀者可以同時應用上述材料作研究。
![]() |
![]() |
![]() |
![]() |
《立報.言林》版頭 (1938年4月2日) |
《立報.言林》版頭 (1939年2月9日) |
《立報.言林》版頭 (1940年1月1日) |
《立報.言林》版頭 (1941年1月1日) |
館藏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