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依(1927-2016),原名張燮雛,後改名張初,金依為其筆名。廣東中山人。父親張稚廬為新文藝刊物《伴侶》的主編。1949年參加由陳文統(即梁羽生)主持的香港華人文員協會文藝組,開始方言文學創作,為工會編寫方言說唱材料、短劇,並投稿至報刊。1951年加入報界,任《文匯報》校對員,1952年參與《香港商報》的籌辦工作,歷任編輯、副刊主任、編輯主任、總編輯,1977年獲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1984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90年當選香港作家聯誼會理事。1991年退休,移居多倫多。
金依於業餘期間從事寫作,撰寫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題材多以下層小市民的生活為主。《金依小說選》共收錄23篇作品,包括報告文學、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的選章。内容圍繞着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例如在狹小唐樓開山寨車衣工廠的廠長、9歲就外出工作養育三個弟妹的小男孩、住在北角英皇道和電照街交界處天橋底的露宿者等。金依以真摯平實的語言道出這些小人物貧苦艱難的生活實況,刻畫他們在社會掙扎求生的身姿。
書中的故事皆取材自金依的生活經驗,他在〈昔日泥濘中的腳印〉(代序)中提及自己的原生家庭非常窮困,祖父「報窮」(宣佈破產),父親熱衷於文學創作和出版,因此他「懂事就知道這個艱深的『窮』字」。金依為了幫補家計,拼命工作,認識了不少社會底層的小市民,「和他(她)們交往中感覺到社會底層的心脈」。於是,這種使命感讓金依透過文字表達出香港底層勞苦大眾的愛憎與哀樂。
柳蘇在《侶倫——香港文藝拓荒人》中提道:「〔張稚廬〕遺留的『作品』中包括了一位能寫小説的兒子——金依,青出於藍勝於藍。」充份肯定了金依的文學成就。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有金依手稿,當中包括《金依小說選》 目錄及〈昔日泥濘中的腳印〉(代序)一文,歡迎讀者查閱。
館藏詳情:
![]() |
金依《金依小說選》 |
![]() |
![]() |
金依手稿 |
查閱手稿需知:
檔案資料只可在特藏閱覽室瀏覽。如有查詢,請致電特藏組 3943-8740 或電郵至spc@lib.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