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健騮(1944-1976),廣東高鶴人,1949年移居香港。1964年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1968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在美留學期間,「體驗種種社會運動之衝擊」並「加上當代文藝思潮的影響」(鄧阿藍語),詩風與文學觀因而大變。1974年返港,先後擔任《今日世界》出版社、《時代生活》出版社編輯,最後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1975年參與創辦《文學與美術》雙月刊,惜翌年病逝。筆名有石衣、馬清如、徐醒吾等。

在溫氏去世後,古蒼梧和黃繼持為他編輯詩文合集《溫健騮卷》(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7);該卷新詩部分獨立抽出,在台灣出版為《苦綠集》(台北:允晨文化,1989)。2019年,再由香港初文出版社出版《帝鄉》。惟三本結集均沒有收入溫氏的英詩作品。

The Ivory Street (《象牙街》)由 Golden Scissors Press 於1971年出版,在美國愛荷華市印刷。詩集共12頁,收入十首英語詩,即為”Collapse Of A Dream”、”Allegro For Cymbals”、”The Great Summons”、”Title Lost”、”Nocturne”、”To Apollinaire”、”Thruway”、”Prisoner”、”Intro poetry, You”,以及”Sunday, Overcast”。古蒼梧〈編後記〉指出,《象牙街》在出版後「未及發行」;本館藏本內有「溫健騮」鈐印及 K.L. 簽贈予 S.L. 的題字,更可謂罕見珍貴。

溫健騮於政大就讀時,曾選修余光中的「英詩選讀」課,余氏在〈征途未半念驊騮〉中提到,「他的中英文根柢都好,對詩尤有穎悟」。關夢南則評價「六、七十年代,擁有像溫健騮這樣學養與詩才的人實在不多,而詩作樣化、眼界寬闊如他者更少。」讀者如有意了解溫健騮的英語詩作,歡迎預約查閱 The Ivory Street 詩集。

The Ivory Street

館藏詳情:

The Ivory Street : Wan Kin-lau. 1971. 1 booklet (Page 1-12). Poetry. 

查閱手稿需知:

檔案資料只可以在特藏閱覽室使用。如有查詢,請致電特藏組 3943-8740 或電郵至 spc@lib.cuhk.edu.hk

© 2025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