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瓊(1924-2017),人稱劉姐姐,祖籍廣東中山。1940年代畢業於成都四川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1948年她與丈夫楊遠鏞及女兒由上海回港。1949年於香港麗的呼聲及香港電台主持兒童節目,同年應《華僑日報》總編輯何建章之邀,擔任《華僑日報.兒童周刊》主編至1982年。1956年,赴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兒童心理學一年,翌年回港後繼續主持麗的呼聲的兒童節目至1963年。1960年,劉惠瓊創辦香港首份彩色兒童刊物《兒童報》,至1966年停刊。其後專注於幼兒教育工作。1986年,劉惠瓊與丈夫移居加拿大溫哥華,移居後淡出香港文藝界,但仍繼續寫作。2017年於溫哥華逝世。

劉惠瓊曾在〈我的自述〉中,表示自己驚覺香港兒童的精神食糧貧乏,極須滿足,「於是我便決意在這方面為他們而努力」,往後她寫下了大量適合不同年齡的兒童閱讀的故事。在2003年她整理自己剪存的舊稿,製作手幀作品集共16種、全32冊,主要是她在《華僑日報.兒童周刊》擔任主編時的專欄剪貼冊,插畫多由畫家江南(江啟明)負責。這些作品包括《我和小朋友的故事》《百年後的新世界》《兒歌宜歌》《劉姐姐講故事》《劉姐姐信箱》《每週瑣語》《兒童與我》等,既有寓言、科幻故事、兒歌等,又有散文、講稿,內容多元而總離不了小朋友。

劉惠瓊在《我和小朋友的故事》〈前言〉中,提到自己把有意付梓的舊稿「自行重新整理,黏貼釘裝,設計封面,使之儼然成書」,在《慈母心聲》〈編者的一點感想〉中,更謙稱自己編印舊稿是「希望在這些廢料中有一些也可以起循環作用,發出它們最後的一點光輝」,並於2003年把手幀作品集贈予香港文學特藏。劉惠瓊對香港的廣播界、文學界、出版界及教育界貢獻良多,阿濃在《兒童與我》序言〈愛的紀錄〉中,便盛讚劉惠瓊「所有能為孩子做的心靈培育工作她都嘗試過,而且取得美好的成績,這是她用愛心、汗水和腦汁灌溉而成。」從劉惠瓊的作品中,以及她如何仔細整理這些舊稿,足以反映她對兒童文學工作的用心。

《我和小朋友的故事》 《百年後的新世界》 《兒歌宜歌》 《每週瑣語》

館藏詳情:劉惠瓊手幀作品集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