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陶(1855-1930),原籍東莞。師從陳澧,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以一甲第三名授翰林編修。1905年入值南書房,官至江寧提學使、布政使。至辛亥革命爆發,陳伯陶攜母避難香港九龍城,自號「九龍真逸」,築「瓜廬」隱居。他先後編纂了《明東莞五忠傳》、《廣東省東莞縣志》等地方性文獻,作品有《瓜廬詩賸》《瓜廬文賸》等。

1916年,陳伯陶召集吳道鎔、張學華等南遷遺民,於宋王臺祭祀南宋遺民趙秋曉生日,並以此為題,藉詩詞寄託家國、身世之思。翌年,蘇澤東把酬答詩詞輯錄,結集為《宋臺秋唱》。集子卷首收錄了伍德彝畫「宋皇臺秋唱圖」。高嘉謙在〈刻在石上的遺民史:《宋臺秋唱》與香港遺民地景〉中指出,畫作著眼宋王臺的山陵景致,凸顯於丘墟的宋王臺巨石;詩畫並讀,加強了宋王臺作為「遺跡」的廢墟感。

高嘉謙認為,「陳伯陶率先建構了九龍宋史的基礎論述,同時號召遺民文人集體題詠宋史遺跡,寄託心志,替殖民地香港形塑了一個回望中原史事和政治道統的標的物。而《宋臺秋唱》的輯錄出版,則是在另一個文學書寫脈絡下,呈現了這一代知識分子的遺民心事或遺民自我的確認。」

陳智德《地文誌》則提到宋皇臺的象徵意義,其實不在皇權,而是「由清末至五O年代好幾代香港人的離亂播遷和難以撿拾的文化中國碎片」。《宋臺秋唱》夾纏著「懷古、歷史意識與離散海外之悲」,更在「不意間為香港敍述了遺民角度的歷史」,是研究民初香港文學、文化的珍貴材料。

宋王臺秋唱圖

館藏詳情:

      蘇澤東輯《宋臺秋唱》(1917)

© 2025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