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9月在香港創刊的《小說星期刊》是香港新舊文學交替時期的重要文學刊物,由世界編譯廣告公司出版,黃守一任該刊編輯,羅澧銘為主任。每期出版五千餘冊,每冊定價三毫。編者在〈我對於本刊之願望〉一文裡表示,《小說星期刊》的出版並「無黨派氣味,又非私人機關」,只希望雜誌能夠「瀹民智,陶民情,納斯民於軌物」,對人文道德教化之事有所裨益。
《小說星期刊》以文言文的文章為主,也有部分以白話文寫成的作品。其中,約三分之一的短篇小說是用白話文寫成的,而部分連載小說也是白話文的作品,例如吳灞陵的長篇小說《學海燃犀錄》。另外,《小說星期刊》的作品「撰自名人」,包括黃天石、黃崑崙、何恭第、宋幹周、孫受匡、吳灞陵、何筱仙等。上海小說家周瘦鵑也曾為周刊提供譯稿。稿源方面,《小說星期刊》第一期即刊登邀稿消息,歡迎作家來稿,文字不拘,白話亦可。按「投稿簡章」所記,文稿若經刊載,作者可獲酬勞,當時的酬報共分三種,即現金、中西書籍或《小說星期刊》。
內容方面,《小說星期刊》刊載大量不同類型的小說,包括紀實小說、哀情小說、偵探小說、倫理小說、豔情小說、俠義小說、儆世小說等。楊國雄表示《小說星期刊》「第一年各期以香港著者的作品為主,第二年起加入上海紅小說家許廑父和徐枕亞的作品」,然而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卻不多見。《小說星期刊》雖以「小說」為名,內容卻十分廣泛。出版一年後,開始加入新詩創作及評論,曾刊登目前所見香港最早的新詩評論——許夢留的〈新詩的評論〉。 另外,葉輝指出「目下可考的香港新詩,最早出現於1924年創刊的《小說星期刊》」,而在周刊內發表最多新詩的作者署名「L.Y.」,其詩作「有時也是『白話中的文言,文言中的白話』」。刊物還刊載了與經濟、政治、社會和教育相關的論說文章,題材涉及香港的包括平屏的〈為香港戲院進一言〉、吳灞陵的〈香港汽車業之將來〉、〈改良教授學徒習慣的我見〉、〈對今日之編劇者貢一言〉等。除此以外,刊物還刊載了詩選、詞選、序文、雜文等舊體文學,以及「外國譯電」、「港聞紀要」、「粵省要聞」等報導外國及粵港兩地消息的文稿。另外還刊載與戲曲、粵劇和相關的資料和論著,或伶人軼事等消閒性質的文章,以及伶薛覺先、陳非儂、胡小寶等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