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雜誌社活躍於一九六○年代,主要成員包括李怡、雙翼(吳羊璧)、王鷹、吳山(即王鷹的丈夫)等,分別出版了兩本文藝雜誌──《伴侶》半月刊及《文藝伴侶》月刊,以及一系列的文藝叢書。

據雙翼在〈輕文藝的《伴侶》〉記載,《伴侶》是他與李怡在閒聊中談出來的,二人希望辦一份刊物,「在刻意媚俗與一本正經的報刊之間」闖出新路。《伴侶》半月刊於1963年1月1 日正式出版,每期定價港幣一元。《伴侶》並非嚴格意義的純文藝刊物,雙翼、李怡等人希望辦一份綜合型的雜誌,「讀者面可以廣些」之餘也追求一點「文藝性」,專欄作家馮鳳三曾稱之為「輕文藝」的雜誌。作為同人雜誌,《伴侶》的作品主要來自四位成員,甚少對外約稿。在眾人努力下。《伴侶》取得觸目的銷量,雙翼稱「最高時候居然超越一萬冊,而且銷行地區以本港為主(那時期香港出版物往往在行銷數字上是以東南亞為主)」。《伴侶》的成功,讓眾人萌生另辦純文藝刊物的念頭。因此,伴侶雜誌社於1966年4月25日創辦《文藝伴侶》月刊,在〈發刊詞〉裡清楚說明:「我們心目中,不希望把文藝打扮成一個使人愛而遠之的貴婦,也不希望把文藝當作是一個使人敬而遠之的神明,而只希望文藝和你的生活發生關係,使它成為你的親切的伴侶。」《文藝伴侶》刊載了舒巷城的詩與小說、三蘇連載小說《不及格的人》、亦舒的小說及散文、李英豪的荒誕劇、何達的詩與詩評、柳木下的詩與翻譯等等。《文藝伴侶》亦為年輕作家提供發表園地,不時舉行徵文活動,更邀得葉靈鳳主持「文學信箱」,為有志從事文藝創作的青年提供指導。《文藝伴侶》最終因無法打開銷路,只出版了四期便告停刊。

伴侶出版社以「伴侶叢書」為名出版了一系列單行本,主要為同人的文藝創作,例如舒樺(李怡)的中篇小說《當他再來的時候》(1965年)、短篇小說集《生活的陰影》(1967年),意妮(吳羊璧)的《意妮信箱》(1965年)等等。其中舒樺的《生活的陰影》輯錄了六個短篇,以青年人成長疑難為主題,可謂貫徹了《伴侶》作為「青年朋友們的伴侶」的主張。除了雜誌社同人的創作,伴侶叢書還包括了舒巷城幾部重要作品:《我的抒情詩》(1965年)、《給珍妮的一束英文信》(1966年)、《倫敦的八月》(1967年)等等。其中的《倫敦的八月》收錄了五個短篇,是「他歷年來所寫小說中最喜愛的幾篇」,其中〈陌生人〉曾載於《文藝伴侶》第2期、〈流浪的貓〉則載於《海光文藝》第7期。在文學書籍以外,伴侶雜誌社亦出版了印刷精美的《香港影星年鑑》,作為讀者的娛樂「伴侶」。除了書刊出版,伴侶雜誌社亦舉辦了攝影會、音樂會、作者座談等文藝活動,雙翼指出:「那時伴侶雜誌社仍然是做了許多事的,出版叢書,辦音樂欣賞會(在大會堂辦了兩次),很熱鬧。」伴侶雜誌社雖然規模不大,但對於推動本地文學的出版事業,以及年輕一輩的文藝發展,貢獻良多。

《伴侶》與《文藝伴侶》

「伴侶叢書」:舒巷城《倫敦的八月》及舒樺《生活的陰影》

© 2025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