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紀日記》是高雄擔任《新生晚報》副刊主編時,以「經紀拉」之名,在報中連載的日記體長篇小說,後來由大公書局出版了兩集單行本。小說以第一人稱寫成,從經紀拉的視角出發,透過寫「拉哥」周旋於各式人物之間,在走「盤」、賣出買入中賺取差額的日常工作,展現了四、五十年代香港的社會面貌。
拉哥的事業並非一帆風順,由初入行被所謂的「大客仔」欺騙,「囊中僅得五十六塊錢,却付了五十五元的賬」,到代辦訃告「在死人身上搵錢」,淨賺五百多元;後來被行家擺了一道,深悟「老豆共仔,都信不過」。大至替富商「搵屋」、找女人,小至買暹羅牛油,只有四十餘元佣金的生意,經紀拉統統包辦。想出人頭地,既要八面玲瓏、件件皆能,更需靈機與好運氣。無怪乎他說經紀這一行「運氣一到,如龍出海;財氣不來,任你跑斷兩條狗腿,一無是處。有時得來全不費工夫,有時踏破鐵鞋無覓處。難怪行家一經得志,大嫖大喝,確有來由。何況往往大生意皆成盤於女人牌局之間,如要發財,決不能免於聲色犬馬」。
《經紀日記》故事寫得真實,以至當時的讀者中不乏把經紀拉當成「香港名流」者,甚至對作者高雄「除老妻外有無他的周二娘或白如煙等等」的私生活也大感興趣。因此,在劉紹銘訪問、陸離筆錄的〈高雄訪問記〉中,高雄強調自己「由開始寫小說到現在為止,沒有一本是自傳性或半自傳性的」,而且「寫到邊處就邊處,讓故事與人物來帶我走」。後來高雄又於〈揭開自己的底牌〉中提到,小說情節雖不免與真事類似,卻沒有存心諷刺別人的意圖。
鄭樹森在〈地方色彩與社會風貌——高雄的《經紀日記》〉中,指出書中所用的「三及第語言」是「以書面語為基礎,策略性地夾雜一些廣東話,甚至一些文言」的寫法。以第二集拉哥的一句作例:「我想起渠撈六元半,真欲退盤,旋念撈世界講忍耐,有時代勞都要矣。」寫文言而不深澀,入粵語而不粗鄙,反使小說語句生動、「生猛」,甚至成為了時人「學第一流的好廣東話」的指定範本。
據今聖嘆〈序〉中云,「經紀日記將近五六年來之香港社會形態,商場貿易,物資交流,以及香港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全部烘托出來」。經紀拉的世界光怪陸離,卻道盡了當時的香港世情,是以「文人學士,商行伙計,三百六十行,幾乎包括香港的各色人等,都人手一篇」。《經紀日記》連載大受歡迎,繼後兩度易名為《拉哥日記》、《午茶經》,又衍生了以其他主要角色「執筆」或充任主角的《拉嫂私記》、《飛天南外傳》、《萬花筒》等「外傳」小說。
閱畢《經紀日記》第一、二集,意猶未盡,可以讀熊志琴編的《經紀眼界——經紀拉系列選》,除《經紀日記》節錄外,書中亦收入外傳節錄、若干開篇與終篇、預告、相關評論等,讀者可藉此了解「經紀拉系列」的起承轉合,較完整地認識單行本內未盡收錄的故事。
館藏詳情:
經紀拉《經紀日記》
熊志琴編《經紀眼界——經紀拉系列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