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局由陳岳書與王叔陽於1925年在新加坡創立,據陳岳書之子陳蒙志所述,取名「上海」除了因書店售賣的書籍多來自上海,也因上海為當時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較有號召力。陳岳書與王叔陽原本為上海三友實業社經銷國貨,往來中國大陸與南洋。後來三友實業社在新加坡開辦中華商店,陳岳書任總經理,察覺南洋華僑對新文學書刊有極大需求,遂於中華商店樓上成立上海書局,經銷大陸出版之華文書刊。香港上海書局自1947年起運作,初為星洲總局的駐港代理辦事處,後來成為了上海印書局的出版基地,一直至1980年才與新馬的總局分家,而新加坡的上海書局亦於2012年12月31日與商務印書局合併。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上海書局正式開展出版事業。陳岳書的女婿溫平時任南僑報社經理,與不少文人保持聯繫,得悉胡愈之、夏衍等有意編彙新教科書,供中小學使用。1948年,王叔陽親自主持香港上海書局,並設立編輯部(趙克任總編,李怡、歐陽乃霑等擔任編輯),編印《現代小學課本》供應南洋華文學校。這套教科書由夏衍組織「現代教科書編委會」,葉聖陶負責審閱,編彙工作花了三年,終獲新加坡政府批准採用,香港本地學校與南洋各地華校亦紛紛採納為教科書。香港上海書局隨即編印「現代兒童文庫」、「現代童話叢書」、「現代兒童叢書」等等,當中包括劉惠瓊《一枝低音口琴》(1953)、《動物園的秘密》(1956)等。

1956年,新馬殖民政府出於防共考量,突然禁止輸入所有中國大陸的書籍,當地嚴重缺乏華文讀物,香港的出版社乘勢而起,向大陸租借紙型,重印書籍,略作改版即付運南洋。上海書局亦藉此擴充業務,出版大量文學書籍,除了重印大陸書籍,亦不乏香港文學作品,如阮朗《格羅珊》(1956)、柳木下《海天集》(1957)、高旅《困》(1958)、阮朗《重逢》(1960)、李怡《晨星及其他》(1962)等。同時,香港上海書局以投資入股等方式,設立了多所附屬機構,如中流出版社、日新書店、天地圖書等等。

上海書局出版的香港文學書籍,部分成為新馬青年的熱門讀物,俞遠(廖一原)的《思前想後》(1955)就是一例,先後再版了近二十多次,印數達四萬多冊。六十年代,香港上海書局編彙「現代文叢」,作品包括霜崖(葉靈鳳)《北窗讀書錄》(1969)、阮朗《黑裙》(1969)、黃蒙田《竹林深處人家》(1969)、雙翼(吳羊璧)《一秒・一年・一生》(1969)等。七十年代,香港上海書局為葉靈鳳出版了香港掌故書籍,包括《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1970),以及由作者親自校閱再版的《香港方物志》(1970)。

現代兒童叢書

左起:李怡《晨星及其他》、俞遠《思前想後》與柳木下《海天集》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