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空了(1907-1988),原名薩音泰,筆名了了、艾秋楓,蒙古族人,出生於四川成都。他自1920年代從事新聞事業,曾任職於《北京晚報》、《世界日報》等。抗戰爆發後前往香港創辦《立報》並任總編輯。皖南事變後前往香港,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機關報《光明報》總經理。1943年被捕入獄,1945年出獄後,前往香港任《華商報》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後,薩空了歷任新聞總署副署長、民族出版社社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等。

《香港淪陷日記》 初版由香港進修出版教育社於1946年出版。據初版〈序〉所載,本書是「當香港九龍為日本法西斯強盜佔領前後那個時期」,薩空了個人的日記。「由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寇進攻香港起,到一九四二年一月廿五日我逃出香港止,歷時共四十九天。」他指出,「抗戰以來,每逢遭遇到一個重大的事變,我即每天寫一點自己認為應當記下來的材料」。他於桂林把在香港寫的日記陸續整理,至1943年4月23日寫完。作者自言,在這四十九天的日記中,「只有因為寫的太早而未寫出的材料,至於已寫出的材料,都是親見親聞,可憑徵信。對於敵人罪惡行動,我也沒有特加渲染,一切都是如實寫出」。

北京三聯書店 在1985年重印此書。2015年11月,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周年紀念,三聯書店(香港)再度出版《香港淪陷日記》,並收錄了小思〈重讀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一文,仔細介紹了日記的特別之處:「當中他又如實記下動亂期間的庶民生活狀況,天天不同的物價,這些描述紀錄十分難得,因為就算當年報上所刊,也只是經過日治政府檢批才面世的『公價』,跟民間小攤自動根據民生實際需要而調價大不同,這記錄的真實我不懷疑,因為二十年代,在上海,他已經是個名記者,物價最能反映社會生活與時艱,記者取材最敏感。」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薩空了以自己「知情者及活動者」的身份,「遊走港九兩岸,從事留港文化人連絡工作,故在他筆下,人人有姓名,有工作職位,一本書簡直是中國文化人在香港淪陷前後的活動連載」。這些記載,揭示了香港當日的特殊位置:「原來香港,是許多文化人的政治活動舞台。」

《香港淪陷日記》

館藏詳情:

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1946年初版)

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再版)

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2015年)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