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巷城(1921-1999),原名王深泉,筆名有秦西寧、方維、邱江海、舒文朗、尤加多、石流金、秦可等。他在香港出生,〈自傳〉提及其「童年、少年時代就是在西灣河、筲箕灣度過的」。舒巷城視西灣河區為「家和生活基地」,筆名「秦西寧」即代表西灣河太寧街。
舒巷城在〈那天〉指出,他所住的太寧街是太古船塢東面的紅磚樓橫街之一,俗稱「第二街」,「街頭向電車路,街尾是海濱,有一大片空曠的沙地」。據其好友張五常描述,舒巷城住所「屬三層樓高的紅磚樓」,「住在廿七號地下」,位於第二街的臨海位置。太寧街「白天許多孩子在玩各種遊戲」,「傍晚時分,大家下班後聚在廿七號一起閒聊」,「晚上,有說書人和賣熟食、糖水的小販在開檔」,一天到晚生氣盎然。
除了太寧街,舒巷城對筲箕灣也很熟悉。因父親在金華街開店,他在〈放下包袱,談談自己〉指出,當時店鋪內外的街坊、顧客,「其中不乏江湖上傳奇、生活中近乎傳奇的人物,如拳師、說書人、街邊擺檔的落難才子、常替人家寫招牌字的什麼先生,等等;都為我帶來日後記憶中的異彩」。
長篇小說《太陽下山了》,在一九六一年一至十月連載於《南洋文藝》雜誌;次年出版單行本,收入「南洋文藝叢書」。故事以五十年代西灣河太寧街為背景,主角林江是棄兒,為教師何通所收養,何通死後,養母梁玉銀帶著他改嫁林成富。在弟弟小松出生後,林江被後父視為眼中釘。幸而林江結識了講《水滸傳》的張七皮、窮作家張凡、木屋區的莫基仔,逐漸認識到文學、人生的意義。
陶然在〈意難平——憶舒巷城〉憶述舒巷城寫《太陽下山了》,「動筆時一個字的大綱也沒有,因為我對其中的人物熟識了很久,人物的行動把故事、情節『自然而然』地推動起來。」在小說裡,「人們默默地在那環境中掙扎。不說別的,單說拿出本身的力量來抵抗上述的那種發霉的異味,就已經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戰鬥了;能夠做到適應,就更加不是簡單的事。」蕭鳴在〈《太陽下山了》的魅力〉中表示:「這一類場面,我也在別的作品上看人描寫過,在別人的筆下,只使我對這種場面感到嘈雜與凌亂。大概別的作品的作者,是抱著一種厭惡與煩躁心情來睨視這些地方。可是本書的作者,把這一切卻寫得十分親切,叫人看來津津有味。」
西灣河區「街坊上和那一帶的人事悲歡」,為舒巷城的小說創作提供了不少素材。《鯉魚門的霧》的梁大貴,《艱苦的行程》的邱江海和「益記」,均融入了作者對西灣河其地、其人的記憶和情感。無怪乎蕭鳴如此評論:「他筆下的西灣河地區,就是西灣河,不是別的任何地方。」
館藏詳情:
舒巷城《太陽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