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瑋鑾(1939-),筆名小思、明川,出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番禺。多年來整理和出版多部香港文學及文化資料結集,包括《香港文縱——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1987)、《香港文學散步》(1991)和《香港文化眾聲道》(2014)等;亦有出版散文集,如《香港家書》(2002)、《一生承教》(2007)及《一瓦之緣》(2016)等。

《香港的憂鬱——文人筆下的香港(一九二五—一九四一)》為盧瑋鑾編選作品,由香港華風書局於1983年出版。書中收錄新詩、散文、雜文、遊記等四十八篇寫於1925至1941年的作品,其中不乏著名作家,例如聞一多、魯迅、巴金、穆時英、許地山等。

編者〈序〉指出,「香港的憂鬱」本是適夷的文題,選作書名是因為「很配合香港的遭遇和性格」。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經濟等緣故,香港總是包容、接納祖國來人;「但過客畢竟心中別有所屬,對這個暫居的地方,總是恨多愛少,這種彼此相依卻不相親的關係,形成了香港的悲劇性格。」正因如此,「許多人要寫香港,總忘不了稱許她華麗的都市面貌,但同時也不忘挖她的瘡疤,這真是香港的憂鬱。」於是,每篇文章中的「香港」,面貌也不盡相同,可以是「夢之島、詩之島」、「南方的一個新文化中心」;也有人鄙其「可厭」、視之為「野孩子」。

書中編選的文章,大多刊於當年的報紙或雜誌中,因此並不常見。據〈張灼祥、盧瑋鑾對談:「香港的憂鬱」〉載,當時盧瑋鑾正研究幾十年前中國文化人來港的活動情況,「有幾百篇有關香港的作品,我要選其中一些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的意念,又是著名作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別人有一種印象,以為只是一面倒的,偏見的選擇,故意利用這些作品來反映自己個人的某些意念。所以,我開始在這幾百篇作品中選擇時,首先希望把各方面均能展示在讀者面前,例如社會狀態,交通情況,生活細節,文化,教育等等。」

正如也斯在〈中國作家看香港——讀《香港的憂鬱》〉 所言,「《香港的憂鬱》值得細讀,不僅因為裏面有細讀這個城市的文字。它把許多不同角度的文字並列,還令我們去反省怎樣讀一個城市。」透過這些文字,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一邊看一邊想,想的不是文字寫得好不好,而是文字代表了怎樣的看法;還有就是我們該怎樣讀它。」讀文章的同時,也是讀城市、讀歷史,「看得見看不見,說得對說得不對,全都有意思,成為歷史的一部份,值得我們回顧參考。」

《香港的憂鬱》

館藏詳情:

盧瑋鑾《香港的憂鬱——文人筆下的香港(一九二五—一九四一)》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