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兒童》半月刊是香港第一本「以文學為主的綜合性的少年兒童刊物」,創刊於1941年6月,由進步教育出版社創辦人曾昭森先生出版,黃慶雲女士(人稱「雲姊姊」)主編。讀者對象是小學中、高年級及初中一、二年級的兒童。由1941年6月創刊,至同年12月,日本攻陷香港為止,共出版了十四期。1942年在桂林復刊,至1944年9月日本入侵桂林後暫停出版。1946年回港復刊,1949年後分為香港和國內兩個版本,香港版的《新兒童》出版不久便宣告停刊。據雲姊姊親自撰寫的出版說明,桂林時期出版的《新兒童》,雜誌封面的木刻插圖是由她親手設計的。雲姊姊強調,廣州版的封面構圖及色調雖然比香港出版的較為單調,然而在戰後物質條件匱乏的社會環境裡出版這些兒童雜誌已屬難得。

內容方面,雲姊姊表示《新兒童》半月刊是「基於民主教育的理念,以兒童為主體,尊重兒童,啟發兒童的創造性,培養健康的情操和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編輯方針的」。雲姊姊表示這些理念會「隨著時勢而有所修正」,但「為了孩子,為了未來」的方針是不變的。雲姊姊又表示「刊物既然是為了兒童,它就應該是屬於兒童的」。因此,《新兒童》盡量鼓勵讀者「動腦筋、出主意,動手寫,給刊物提供各種稿件」,在各處招募許多「兒童通訊員」,提供當地兒童的活動消息和新聞,以及發表他們的感想。

《新兒童》是一本具使命感的刊物,時刻把教育讀者作為首要的任務。因此,刊物的質量不斷提高。雲姊姊認為「刊物的內容,文字上固然要盡量做到真、善、美,但不能停留在靜止的、被動的學習,時刻要注意讀物的創造性和啟發性。」為了讓小朋友可以多動腦筋來學習,《新兒童》經常刊登一些「啟發心智的剪貼、妙計、有趣又有意義的謎語等等。」此外,《新兒童》由創刊開始,已十分重視刊物與讀者的關係,其中以「雲姊姊的信箱」既受到讀者的愛戴,又與讀者建立了密切的聯繫。《新兒童》不僅以「文」會友,而且還以「愛」會友,「不但小朋友之間發展了互愛,連他們的家長也投到這個愛的漩渦中來。」家長與家長之間經常聯絡,而雲姊姊也常常收到家長的來信。因此,小朋友、家長、雲姊姊三者之間維持了十分緊密的聯繫。

作家陣容方面,《新兒童》得到許地山、豐子愷、鷗外鷗、嚴文井、呂志澄、黃谷柳、胡春冰、林檎、胡明樹、賀宜、柳木下等著名作家的支持,在該刊物發表作品和插圖。《新兒童》圖文並茂,靈活多樣,小朋友喜歡看之餘,家長也很喜歡與孩子一起看。有當年的小讀者長大後,撰文憶述收到雜誌的喜悅情況:「每收到一期新的雜誌,家裡就會蹦出許多開心的聲音,連媽媽都會跟我們『爭』,都想先睹為快。」由此可見,《新兒童》深受小朋友和家長的歡迎。

《新兒童》雜誌封面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