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正文化社由劉以鬯創辦。於1945年12月開始籌劃,1946年10月在上海成立。為了專注出版社事業,劉以鬯特意辭去上海《和平日報》的職務。懷正文化社的名字源出劉家宗祠「懷正堂」,取其「浩然正氣」之意,而「文化社」則是徐訏的主意。據錢虹在〈為了「拆除」的紀念──懷正文化社舊址尋訪記〉所述,懷正文化社設於上海江蘇路559弄99號(今563弄42號),二樓為職員宿舍,不時招待作家,更為他們提供創作空間,徐訏、姚雪垠等作家皆曾暫住,修訂書稿。

成立初期,懷正文化社出版的書籍,皆成當時的暢銷書。第一本出版的書為徐訏的長篇小說《風蕭蕭》(1946),《風蕭蕭》連載於重慶出版的《掃蕩報》,當時劉以鬯就是該報副刊主編。據劉以鬯在〈憶徐訏〉所述,徐訏剛從美國回來後,劉以鬯便告知出版社的計劃,說:「你現在回來,我第一本要出版的書就是你的《風蕭蕭》」,徐訏隨即答應,更介紹朋友袁同慶擔任懷正文化社的發行組主任。

懷正文化社漸得名家支持,並將作品付託出版,編為叢書多種。「懷正文藝叢書」首集為熊佛西《鐵花》(1947),還有姚雪垠的《差半車麥稭》(1947)、李健吾的《好事近》(1947)、李輝英的《霧都》(1948)、徐訏《燈尾集》(1947)、趙景深《西洋文學近貌》(1948),以及施蟄存第一本散文集《待旦錄》(1947)等。懷正文化社特別輯選姚雪垠的作品出版成「雪垠創作集」,有《牛全德與紅蘿蔔》(1947)、《長夜》(1947)和《記盧熔軒》(1947)等等。此外,懷正文化社還設有「懷正中篇小說叢書」,目前只見沈寂《鹽場》(1948)。據許定銘所述,《鹽場》發表於上海《華美晚報》,連載中途卻被編輯腰斬,幸得劉以鬯賞識並出版成單行本,後來更被改編成電影《怒潮》,同年由香港幸福出版社出版為「電影小說」。

許定銘認為李輝英的《霧都》很可能是懷正文化社最後出版的書。李輝英原本打算讓開明書局出版《霧都》,但因時局不穩,開明書局未能順利運作,書局的葉聖陶便引介給劉以鬯,經李輝英太太張周聯絡,終於1948年將《霧都》手抄稿寄到上海,由懷正文化社付梓出版,可惜內戰漫延至長江,出版社陷於癱瘓狀態。同年12月,劉以鬯結束懷正文化社後南來香港。原本計劃在港復業,可惜欠缺適合條件,計劃始終未能實現。

徐訏《風蕭蕭》版權頁

懷正文藝叢書之一:熊佛西《鐵花》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