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張愛玲百歲誕辰,張愛玲埋藏超過半世紀的筆名「張愛珍」、「愛珍」及其譯作《海底長征記》重新考掘而出。鄭明仁〈張愛玲百歲誕辰大發現〉憶述,他從九龍舊書店網頁看到《海底長征記》書影,店主指譯者「愛珍就是張愛玲」,並說作家慕容羽軍曾提過此事,鄭明仁隨後邀約吳邦謀一同查證。二人把實物與慕容羽軍〈我所見到的胡蘭成、張愛玲〉一文作對照,吳邦謀表示「雖然慕容羽軍沒有說明這篇譯文名稱是甚麼,但由《中南日報》出版和『愛珍』譯的,暫時只找到這本《海底長征記》,從而引證『張愛珍』是張愛玲,『愛珍』亦是張愛玲。」(見吳邦謀〈我所見到的胡蘭成、張愛玲〉,載《尋找張愛玲》)陳子善亦認為此書「譯者署名『愛珍』是最大的亮點,因為這與慕容羽軍所回憶的正好吻合,張愛玲確實用過『愛珍』這個筆名也就得到了證實。」(見〈與大海續「緣」——張愛玲譯《冰洋四傑》(部分)的發現〉,載《明報月刊》2020年9月號)

《海底長征記》原著者為比齊(E. L. Beach),譯者署名愛珍,由中南日報於1954年印行。書中載中南日報〈卷首語〉:「這一篇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寫實記載。於一九五四年五月六日起在本報綜合版『中南海』連續刊載,將及三閱月。全文長逾十二萬字,譯筆簡潔流暢,深受讀者歡迎。茲應各方紛紛要求,特提前出版單行本,想讀者均以先睹全豹為快也。」

鄭明仁〈張愛玲為何要翻譯 Submarine!?〉指出,「張愛玲一生專注文學創作,譯著也是以文學為主」,雖然暫時未有她為何翻譯此部軍事非文學小說的權威解釋,鄭明仁認為「這可能是當時香港美國新聞署指派要張愛玲譯的作品」,藉美國潛艇指揮官親歷的真實海戰,作為「美新署宣傳策略的一部分」。

此外,吳邦謀〈從「張愛珍」到「愛珍」〉提到,張愛玲「以慢工出細貨見稱」,而《海底長征記》有45個錯處,他對照初版的勘誤表,認為「絕大部分是印刷工人執錯字粒所致」,其中一個例子是「『爍爛的陽光』(誤)應為『燦爛的陽光」(正)』」。

讀者如欲了解張愛玲的其他譯作,可參考〈香港文學通訊〉第186期「范思平(張愛玲)譯《老人與海》」。

愛珍(張愛玲)《海底長征記》

 館藏詳情:

 愛珍(張愛玲)譯《海底長征記》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