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的門》是崑南出版的第一部中長篇小說,透過他與王無邪、葉維廉組織的「現代文學美術協會」,在1961年自資出版。方川介在〈《地的門》:崑南的再生〉中提出,《地的門》「事實上卻極可能是香港文學史上第一個『長篇』現代小說,而且是第一個非連載的『長篇』現代小說。」台灣詩人大荒則在讀過《地的門》後,寄了一封給崑南。信中寫道:「在整個中國文壇上,尚未出現過《地的門》這種的『書』,但就那樣偶然而短小的出現,經有過相當勢力的攻擊,《地》的阻力可能相應的更大了。但它既已出來,無論如何,它把中國新小說豎起了第一塊里程碑了。」

故事寫剛畢業、生活「苦悶到極點」的香港青年葉文海,面對母親患癌、感情狀況不穩定、好友放棄文學、初出來工作即被騙財、為殖民地政府服務⋯⋯各方面的壓力逼得他透不過氣,對他而言,「整個社會便是一個『難關』」,「萬馬奔騰地把你淹沒」。在〈談《天》說《地》——崑南、陳汗對談〉中,崑南表示「當時的我則認為社會太複雜,生存的壓力又大,反之,個人的存在十分渺少,既無奈又苦悶。我希望藉拼貼技法,去表現大我(社會)對自我的步步壓逼」。

書名「地的門」的意思,主角葉文海曾提及一二:「就讓自己沉淪好了。一個人不上天的門,便得入地的門,不能在兩者之間徘徊,自討苦吃的」,而且「地的門的世界,更近人性,會有更多的自由。有肉慾才有快樂!有自由才有快樂!呵,空虛的快樂!」陳汗的看法是,「《地》這個書名已經是一個性隱喻(地作為一個充滿慾望與生機的女體意象)」,是用「感官證實了自身的存有和subjectivity」。無法「追過了世界」,葉文海只能在「沉淪」中,尋找短暫而空虛的快樂。

《地的門》的藝術設計也值得細味,開首一頁列出了九則神話、傳說,例如海外東經、大荒南經、后羿神話等。也斯在〈香港小說與西方現代文學的關係〉中指出,「這小說是后羿神話的現代化」,以葉文海的徒勞對比后羿這位古代英雄。繼後是九頁空白頁,用以象徵在天上照著葉文海的九個「綠色的四方的月亮」,分別對應「國家、因襲、家庭、抱負、友情、社會、宗教、教育、科學」這些苦悶的來源。后羿成功射落九日,葉文海卻「只用石塊擲死了愛情」,流露了神話般的悲劇色彩。

《地的門》初版只屬少量發行,鮮有人讀過及評論過。時隔四十年,青文書屋在2001年再版《地的門》,並加入了〈夜之夜〉、〈易水寒短調〉和〈海岸線上〉三個短篇;2010年,文化工房又發行了《地的門》復刻版。兩個版本均保留了初版首頁引文和九頁空白的設計。作者在〈《地的門》・再生——自序〉中便說,《地的門》再版,是「把葉文海從地的門拉出來,讓他有機會見到陽光」,同時也「相等於我的再生。」

《地的門》

館藏詳情:

崑南《地的門》(初版)

崑南《地的門》(再版)

崑南《地的門》(復刻版)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