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1日創刊的《南洋文藝》由譚秀牧主編,是在香港編輯及出版的文藝雜誌。1962年12月停刊,合共出版24期。譚秀牧憶述《南洋文藝》時表示,世界出版社老闆周星衢希望出版一份內容和風格具有相當水準和格調的雜誌,運銷南洋,為南洋的文化事業作點貢獻,於是決定出版這份文藝刊物。《南洋文藝》為十六開本,每期一百頁,約二十萬字,甚具份量。《南洋文藝》的編務工作,由新加坡和香港兩地的編輯負責,「有關南洋的集稿事宜,及處理當地作家關係,由星洲公司的同事林晨先生和郭史翼先生負責」,他們把收集到的稿件寄到香港,然後由譚氏負責編輯和出版等事務。
《南洋文藝》的對象以南洋的作者和讀者為主,編者在〈創刊的話〉裡表明:「與南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同心合力地為繁榮南洋的文藝創作,推動文藝運動,開闢健康的文藝道路,為建立南洋的現實主義文學而努力」。張詠梅指出《南洋文藝》的創刊號已設有「東南亞文學遺產」和「南洋民間文學」兩個欄目,專供刊載東南亞地區的文學作品,其後刊載的南洋小說「所佔的份量基本上都比香港小說為多」。編者在最後一期的終刊詞裡,也肯定了刊物的南洋色彩,故此張氏認為「『南洋化』的路向是編輯自覺的選擇」。稿源方面,譚秀牧表示在原則上,《南洋文藝》應該「以南洋的稿件為主,而他們缺乏的稿件才由香港方面補充。」然而當年收到的稿件中,水準高的南洋作品不多。 譚氏認為星馬不乏成熟的作家,而是「他們當時的思想未必認同我們辦《南洋文藝》的方向」,可以採用的南洋作品不多。為了應付每期二十萬字的出版量,編者惟有採用香港作家的文稿,《南洋文藝》因而陸續刊載了不少香港作家的作品,例如何達的評論、韓思莽的新詩、范劍、藝莎和舒巷城的小說等。而舒巷城的著名長篇小說《太陽下山了》是應編者邀約,首先在《南洋文藝》創刊號連載,後來結集出版,列為《南洋文藝叢書》之一。此外,《南洋文藝》亦轉載一些國內出版的印尼、泰國、菲律賓作家的翻譯作品,盡量刊登在題材上有南洋情調的作品。
發行方面,《南洋文藝》每期印行二千本,定價二元,主要運銷東南亞,尤其星馬地區;香港方面,只供世界出版社的門市發售。雜誌一方面以「南洋文藝」為名,香港讀者容易產生隔膜;另一方面刊登不少香港作家的作品,南洋讀者又覺得這不是一份純「南洋文藝」的刊物。在兩面不討好的情況下,《南洋文藝》的銷路受到影響,最終於1962年12月出版最後一期後正式停刊。《南洋文藝》雖然以南洋讀者群為對象,羅琅認為《南洋文藝》「其實也是香港文藝的一部分」,因為在「二十四期中,發表了許多香港作家的作品」,可視為「南洋與香港作家交流的園地」,在香港文藝的發展上「應佔上一個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