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春社是抗戰期間國內詩人流寓香港與居港詩人的雅集,據《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續編 : 詩社集、詞社集》所載, 1937及1938年,滬、粵相繼淪陷,文士紛紛避地香港,朱汝珍(1870-1942)及江孔殷(1865-1952)1939年於香港孔教學院組詩鐘社,成員有俞叔文、黎國廉、楊鐵夫、胡伯孝、陳覺是等19人,合共千餘歲,故稱「千春社」。社盟定期聚會敲詩鐘,並有詩詞唱和,同年刊《千春社文藁》介紹結社緣起。1941年12月香港淪陷,社盟星散,千春社活動頓歸沉寂。

千春社現存文獻僅得1939年刊行的《千春社文藁》,集內輯朱汝珍(隘園)、江孔殷(霞公)、盧湘父及陳覺是四人所撰五文三詩,即〈千春詩社鐘會賦〉三篇、八股文〈會打官司也要錢〉兩篇及五言詩〈賦得己卯鐘聲〉三首,介紹其結社緣起背景;然而詩鐘社課及詩詞唱和均未見結集,詩歌只能從個別詩人文集略窺一二。

程中山在《香港文學大系.舊體文學卷》〈導言〉中,對千春社的成就予以肯定: 「千春社在抗戰期間凝聚粵籍文人,振興詩詞,推動香港文學創作,貢獻亦大。特別是社員葉恭綽、黎季裴、楊鐵夫、江孔殷、黃慈博、黃詠雩等均為詞壇高手,諸人唱和不絕,詞風特盛,可謂是繼北山詩社後,民國香港填詞的第二個高潮。」

館藏詳情:《千春社文藁》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