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周報》是友聯出版社出版的刊物,於1952年7月25日創刊,並於1974年7月20日停刊,刊行時間長達二十二年。編者在創刊詞——〈負起時代的責任〉裡表示,《中國學生周報》是「屬於學生自己所有的」、「由學生自己主辦」和「為海內外全體中國學生而服務的」,因此編者認為「我們可以不受任何黨派的干擾,不為任何政客所利用,……我們可以暢所欲言,以獨立自主的姿態,討論我們的一切問題」,從而達致「溝通中西文化,替未來的中國摸索出一條正確的出路來」。
《中國學生周報》以中學生、大專生和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羅卡認為周報的獨特之處在於「從中學生到大學生到成年人都看她」,當時每期銷量達二萬份。內容方面,周報開設多個不同內容和性質的版面,包括以幽默風趣見稱的「快活谷」、刊登本地和台灣的文藝作品的「穗華」、「詩之頁」、「譯林」、「藝叢」等文藝版、討論「五四作品、臺灣新書、古典和西方的著作」的「讀書研究」版、介紹西方電影和理論的電影版,以及生活與思想版、英文版等,版面內容各具特色,有文教消息、時事分析、科普知識、遊戲體育和學生生活等,誠如編者在創刊詞裡所言:「從娛樂到藝術,從學識到文化,從思想到生活,都是我們研究和寫作的對象」。小思認為周報內容「多樣化、趣味與學識不缺」,這是「它能吸引性格愛好完全不同的讀者的主要因素」。另外,周報設有多個公開投稿的園地,培養了不少出色的作家。周報出版二十二年來,曾參與編輯工作的作家眾多,其中包括徐東濱、黃崖、余英時、古梅、孫述宇、盛紫娟、陳特、胡菊人、羅卡、陸離、吳平、張浚華、李國威、也斯等。
《中國學生周報》是香港一九五○、六○年代廣受歡迎的青年刊物,小思認為它能夠成為香港青年人的導航者,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編者對作者的關懷:「常見編者與讀者一同對某一個問題的爭論,爭辯的結果,就正是對問題的探討進了一步」。另外,周報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也斯認為每段時期都有它不同的優點和缺點,而小思指出六十年代中葉是周報的分水嶺:「六十年代中葉以前,它的主要精神乃在發揚中華文化,闡釋民族大義,承繼三四十年代的文藝傳統」;六十年代中葉以後,面對社會急遽改變,本地青年人開始關心本地問題,周報的編輯也廣泛地面對及探討與香港人有關的人與事,開始了周報「本地化」時期。踏入七十年代,周報在財政上出現困難,最終於1974年7月20日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