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2 期
臺灣學術交流團參觀「香港文學特藏」
2011年3月14日,臺灣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戴華主任與臺灣文學系游勝冠教授及三位博士生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樊善標教授和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主任馬輝洪先生陪同下,參觀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並就台港兩地不同學術單位對文學資料的保存及研究工作進行交流,藉此促進兩地在學術及文化上的合作。
2011年3月23至24日,臺灣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合辦「東亞比較研究的新視野:臺港文學交流工作坊」。23日上午,台灣文學研究所陳萬益所長、陳建忠教授、謝世宗教授、李癸雲教授、王鈺婷教授、王惠珍教授、石婉舜教授及四位博士生在樊善標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特藏組主任林進光先生和馬輝洪先生陪同下,先後參觀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庫、高行健特藏和香港文學特藏,交流兩地在蒐集、整理和保存文獻的意見。另外,本館為訪問團介紹了香港文學資料庫的建設及發展。
「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
2011年3月21日,著名出版人藍真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盧瑋鑾教授、主任樊善標教授、名譽副研究員熊志琴博士、大學圖書館林進光先生和馬輝洪先生陪同下參觀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庫和香港文學特藏。藍先生欣賞本館保存文獻的努力。
1947年,藍真先生加入生活書店工作。1948年,轉到三聯書店工作,歷任經理、總經理、董事長等職務。1980年,出任三聯‧中華‧商務香港總管理處總經理。1988年,任聯合出版集團榮譽董事長迄今。歷年來,藍真先生策劃及出版多種文學文化刊物,如《小朋友》、《海光文藝》、《海洋文藝》、《青年知識》等,又曾參與策劃和協助一批刊物的出版,如《七十年代》、《廣角鏡》、《抖擻》、《書譜》、《伴侶》等。
新增「講座重溫」錄像資料
香港文學資料庫「講座重溫」網頁最近新增「文學月會:香港文學的身世」講座系列(三)——「西化的身世:以戴望舒的翻譯、馬朗的《文藝新潮》為例」的錄像資料,分別由鄺可怡教授和陳子謙先生主講,歡迎讀者瀏覽。
「香港文學的身世」講座系列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與香港公共圖書館於2009年9月至12月聯合舉辦的「文學月會」講座活動,合共四場,是次上載的錄像資料是本講座系列的第三講,主力探討西方文藝理論思潮與香港文學的關係。
網址: http://hklitpub.lib.cuhk.edu.hk/topics/talk/
館藏精粹:《文藝季》
《文藝季》是一份在香港出版的純文藝刊物,1962年5月創刊,由雲碧琳主編,合共出版了三期。《文藝季》是由專門出版文藝書刊的五月出版社負責出版。有關刊物名稱的來源,雲碧琳曾在文章裡回憶道:「記得當時約了好幾位朋友茶敍時曾說過,這段時間,由於政治刊物明顯地『開到荼蘼』,正是文藝季節。於是,靈感突來,便用上了『文藝季』三字。」《文藝季》最初計劃每月出刊,後來決定先以季刊形式出版,如果讀者反應良好,才改為月刊。《文藝季》於1962年5月出版了創刊號後,至翌年夏季才出版第二期。由於第一、二期銷量不太理想,第三期印數很少,至今流傳不多。
雲碧琳表示《文藝季》是希望做到「理論與創作並重」,因為「那一年代,政治與文藝的理論多多,總覺得辯白一下文藝本位的理論是很必要的」,在出版了三期的《文藝季》中,她認為有三篇理論性文章是值得再「宣揚」:一篇是「創刊話」,其實是一篇把政治排除在文藝以外的「宣言」,由慕容羽軍執筆;一篇是〈十年來的海外文藝〉,十三妹對此文也有好評;第三篇是江東流譯的〈荒野的呼喚序〉,在云云中譯傑克‧倫敦作品的評論中,還沒有見解如此獨到的文章。創作方面,《文藝季》刊登了李輝英、任穎輝、司馬長風、秦松、楚戈、慕容羽軍、張拓燕、辛鬱、上官予、盧文敏、梓人等多人作品,文類包括小說、散文、新詩、文學研究等。
另外,《文藝季》在封面設計和裝幀上也投入了不少心思。「文藝季」三字出自書法名家于右任先生手筆,封面和封底選用了嚴以敬、秦松的畫作,小說插圖有來自本地藝術家的彩、鋼筆或世界各地的油畫、木刻和銅刻等,許定銘認為「走進《文藝季》,不單讀文學,還能欣賞藝術。」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