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期


「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

2011年2月15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榮休講座教授白先勇教授、香港著名作家董橋先生、香港中文大學偉倫人文學科講座教授李歐梵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華瑋教授、「黃林秀蓮訪問學人計劃」召集人霍秉坤教授、成員陳偉光教授和秘書高潔儀小姐,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盧瑋鑾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特藏組主任林進光先生和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主任馬輝洪先生陪同下參觀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和善本書庫。

白先勇教授現正出任「2010/11年度崇基學院黃林秀蓮訪問學人」,並於2011年2月14至22日訪問崇基學院,期間參與多項學術及文化活動,包括週會演講、吐露夜話、探訪崇基學院神學院和崇基學生會、擔任週年教育研討會「二十一世紀中國文藝復興——香港的角色」的主講嘉賓。研討會由盧瑋鑾教授擔任主持,李歐梵教授和董橋先生亦擔任大會的主講嘉賓。

(後排右起)董橋先生、李歐梵教授、白先勇教授、陳偉光教授
(前排右起)盧瑋鑾教授、華瑋教授、霍秉坤教授



新增「講座重溫」錄像資料

香港文學資料庫「講座重溫」網頁最近新增「文學月會:香港文學的身世」講座系列(二)——「報紙的身世:十三妹、《華僑日報》副刊……」的錄像資料,分別由樊善標教授和張詠梅博士主講,歡迎讀者瀏覽。

「香港文學的身世」講座系列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與香港公共圖書館於2009年9月至12月聯合舉辦的「文學月會」講座活動,合共四場,主力探討香港文學史料的搜集和詮釋、香港報章文藝副刊的研究、西方文藝理論思潮與香港文學的關係以及文學作品改編等文學議題。

網址:http://hklitpub.lib.cuhk.edu.hk/topics/talk/



盧瑋鑾教授捐贈杜漸先生手稿

承蒙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盧瑋鑾(小思)教授捐贈杜漸先生手稿——〈一幅國畫的往事〉,本館不勝感銘。杜漸原名李文健,在香港出生,1941年舉家返回國內。1960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編輯工作。1971年返回香港,曾任《新晚報》副刊編輯及電訊翻譯。曾創辦《開卷》月刊,主編《讀者良友》,著作出版有小說、評論、讀書筆記和翻譯。1992年退休後移居加拿大。

杜漸先生的手稿——〈一幅國畫的往事〉曾刊於2011年1月2日的《蘋果日報》副刊〈蘋果樹下〉。杜先生首先在文章裡提及他的父親和外公:「我父親李崧是個醫生,不是畫家;我外公潘達微是畫家,並非醫生。但他們都是香港早期的攝影發燒友」。然後,杜先生憶述去年回港時「遇見小思,她說曾在神州舊書店裡,發現了一幅疑似是我父親畫的畫。想不到的是,沒過兩天,我還未離港返加,小思就托人把那幅畫帶來給我,……我一看那幅畫,就肯定是真的出自我父親之手。」李崧畫的那幅畫題為《杏林日暖大地回春》,是臨摹潘達微的《萬象回春》而成的。杜先生有感「此畫雖已蛀殘,仍是件使人回憶往事的紀念品」,於是為文撰述這幅國畫的往事,並在香港報章上發表, 最後更把文章的手稿和上述兩幅畫作的彩色複印本送給小思存記。

杜漸〈一幅國畫的往事〉手稿,第一頁。



館藏精粹:《海瀾》

《海瀾》是五十年代中期由高原出版社在香港出版的一份文藝刊物,由1955年11月至1957年2月以月刊形式出版,合共16期。

五十年代初,力匡曾擔任《人人文學》的主編。《人人文學》停刊後,力匡獲高原出版社社長徐直平先生邀請主編《海瀾》。力匡在〈我們希望這樣來編海瀾〉一文中,清楚表明他們的編輯宗旨:「我們希望,能辦出一份態度嚴肅的、立場正確的、水準較高的、內容較豐富的文藝雜誌來」,並且堅持「不能以政治標準來代替藝術標準」,冀盼「作者們敢於突破舊傳統舊風格」。

《海瀾》部分封面由小說家兼畫家李維陵繪畫,雜誌內容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和翻譯等,香港著名作家徐速、思果、余英時、趙滋蕃、黃思聘、慕容羽軍等曾在《海瀾》發表作品。除了刊登香港作家和學生的作品外,《海瀾》也刊登不少來自新加坡、台灣、澳門等東南亞地區學生的作品,並且希望「在菲律賓、印尼和別的地方正從事文藝工作的朋友也能給我們寄稿」。《海瀾》最後因為經濟問題而停刊。力匡在〈《人人文學》、《海瀾》和我〉一文中,談到在他的文學生涯中,有兩項他不願意重提的往事,就是「兩份在我手中停刊的文藝雜誌:《人人文學》和《海瀾》。」然而,這兩份刊物都是香港五十年代重要的文藝雜誌,陸離曾表示他們那個年代的中學生「似乎比今天的中學生真要幸福多了 」,因為他們「唸高中的時候有《人人文學》、《海瀾》」。

《海瀾》第一期封面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