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 期


「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

2010年10月2日,三位著名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和史料專家——秦賢次先生、蔡登山先生和吳興文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盧瑋鑾教授及中心主任樊善標教授陪同下參觀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了解特藏在搜集、整理及保存文獻的工作,交流台港兩地的經驗。

秦賢次先生是台灣著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史料專家,長期致力新文學史料的蒐集和整理工作,並且撰文介紹五四時期的作家和著述,著作有《現代文壇繽紛錄 : 作家剪影篇》、《世界大思想家列傳》等;編纂有《抗戰時期文學史料》、《郁達夫抗戰文錄》、《葉公超其人其文其事》等。九十年代初陸續將其大量珍貴的藏書捐贈予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

蔡登山先生是台灣著名的文學作家、現代文學史專家和資深出版家。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史料整理和編輯出版工作,著作包括《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等。九十年代初開始攝製一系列介紹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生平的紀錄片——《作家身影》,廣獲好評。

吳興文先生是台灣著名的藏書家、藏書票收藏家和研究者,被譽為「全球華人藏書票收藏第一人」,也是著名的現代文學評論家。曾任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總編輯特別助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等。著作包括《圖說藏書票》、《書痴閑話》、《藏書票風景》、《我的藏書票之旅》等。

(左起)吳興文先生、秦賢次先生、盧瑋鑾教授、蔡登山先生、樊善標教授



館藏精粹:《中國詩壇》叢刊

1948年3月至5月在香港出版的《中國詩壇》,是一份純詩歌刊物,由中國詩壇社出版。鄭樹森教授曾談到四十年代南來的文化人時,指出:「他們也有辦雜誌,除正式雜誌外,刊物還有以叢刊方式,每輯有個別名稱的較不定期雜誌,如:《中國詩壇》、《野草文叢》、《學習叢書》等。」《中國詩壇》在香港共出版了三輯,包括《最前哨》、《黑奴船》和《生產四季花》,由黃寧嬰主編。詩刊內容包括詩歌創作、評論和譯介。郭沫若、黃藥眠、周鋼鳴、陳殘雲、蘆荻、何達、華嘉、秋雲、杜埃、沙鷗等著名中國作家也曾在這份詩刊上發表作品。鄭樹森教授認為「時事化、政治化和傾向化」是四十年代香港詩歌的特色。關夢南認為「文學為政治服務的指向」,基本上是四十年代左翼詩歌, 「尤其是《中國詩壇》的作品,充滿口號、吶喊,主題先行的內因。」

根據黃寧嬰口述、黃籬記錄整理的文章——〈《中國詩壇》雜憶〉,《中國詩壇》的前身是三十年代在廣州出版的《廣州詩壇》,七七事變爆發後,改名為《中國詩壇》,由抗日戰爭至國共內戰期間曾試過幾度停刊,後來復刊,最後一次是1948年由在港的黃寧嬰、陳殘雲、葉春等負責出版,復刊了三輯《中國詩壇》叢刊,完成它的文學使命。

《中國詩壇》封面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五日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