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6 期


書刊點介

《香港文學通訊》每期設有「館藏精粹」一欄,精選介紹本館珍藏的香港文學書刊,其中包括《熱血痕》、《半下流社會》、《小說星期刊》、《伴侶》等。為方便讀者重溫這些書刊的介紹,香港文學資料庫的「文學專題」網頁增設了「書刊點介」,收錄每期通訊內「館藏精粹」的文章,分為「期刊」和「書籍」兩類,歡迎讀者瀏覽。

網址:http://hklitpub.lib.cuhk.edu.hk/topics/publications/

書刊點介



小思札記

小思札記

《胭脂紅淚》封面

《胭脂紅淚》版權頁



館藏精粹:《筆談》半月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大批文化人紛紛從重慶經桂林來到香港,積極從事文藝創作及刊物出版的工作,茅盾是其中的主要一員。茅盾於1941年3月下旬抵港後,旋即開始寫作,先後出版了不少反映戰時後方生活的散文和小說,發表在香港的《華商報》、《大眾生活》等報刊上。同年9月,茅盾除了在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發表長篇連載小說《腐蝕》外,還主編文藝綜合刊物——《筆談》,於1941年9月創刊,同年12月停刊,合共出版了七期。

茅盾認為《筆談》「這個刊物,篇幅少,內容卻五花八門」。雜誌的〈徵稿簡約〉清楚說明「內容如果要分類,則第一,關於遊記或地方印象;第二,人物誌,以及遺聞軼事;第三,雜感隨筆,上下古今,政治社會,各從所好;第四,讀書札記,書報春秋;第五,文藝作品,詩歌、小說、戲曲、報告;第六,時論拔萃。」編者表示以上內容「不一定期期都有,但總想做到有則必不是充數濫竽」,而且這份刊物,他們「不敢自詡多麼富於營養,但敢保證沒有麻醉也沒有毒」。

茅盾在《筆談》上發表了六十多篇文章,部分作品以筆名「玄珠」、「明甫」等署名。除了茅盾本人為《筆談》撰稿外,每期同時發表柳亞子的〈羿樓日札〉,談辛亥革命掌故;還有當時在香港的文化人士如陳此生、張鐵生、胡繩、胡風、楊剛、葉以群、駱賓基、林煥平等經常給《筆談》寫稿;譯文方面,主要由戈寶權、柳無忌、適夷供稿;胡考、丁聰等則為刊物作畫。戈寶權認為《筆談》是一份「圖文並茂,豐富多采」的文藝刊物。

茅盾曾三次旅居香港,《筆談》是茅盾第二次居港期間創辦的文藝刊物。余思牧認為茅盾這次居港,不但成了「香港這個『第二戰場』上的文化尖兵」,也為「香港抗戰文壇增添了力量和光彩」,也為「培養新文學新人起了積極的作用」。

《筆談》封面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零年九月二十九日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