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9 期
「中西與新舊──香港文學的交會」研討會
為有效推廣香港文學,融和中西,匯聚新舊,深入探討,充實創作及研究隊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作家聯會和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將於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聯合舉辦「中西與新舊──香港文學的交會」研討會(徐志摩〈偶然〉:「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會議詳情,將於稍後公佈。如有查詢,歡迎致電香港文學研究中心(852)2603-5225。
「文學月會:香港文學的身世」錄像資料
本館承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樊善標教授授權,將「文學月會:香港文學的身世」之講座系列的錄像資料透過電腦網絡上載至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系統網頁和資料庫,提供給公眾人士使用,有助推動香港文學的研究和發展。
是次講座系列以「香港文學的身世」為主題,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與香港公共圖書館於2009年9月至12月聯合舉辦四場「文學月會」講座,探討香港文學史料的搜集和詮釋、香港報章文藝副刊的研究、西方文藝理論思潮與香港文學的關係以及文學作品改編等文學議題。
館藏精粹:平可長篇小說《山長水遠》
平可,原名岑卓雲,1912年生於香港。1930年與侶倫、謝晨光等合辦《島上》和島上社。四十年代初期曾在《工商日報》、《天光報》等報紙副刊發表連載小說。五十年代中後期,平可、望雲、胡春冰等作家經常為早期的《文藝世紀》撰寫小說。羅琅曾撰文提及《文藝世紀》的作者群以左派作家為主,但中立的也有不少,平可就是那「說不上是左派,也說不上是右派」的一位中立作家。四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末期,平可因工作關係、心境轉變和時間所限,只能利用業餘時間撰寫譯文,並曾擔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的特約翻譯十多年。晚年定居美國。
《山長水遠》是平可第一部長篇小說。1939年,《工商日報》副刊編輯龍實秀邀請平可創作一篇連載小說在該報刊登。平可在自傳文章裡提到,《山長水遠》是按編輯提出的兩個原則來完成,「第一,以香港一般市民為讀者對象,並以絕對有可能在香港發生的事情為題材。第二,採用語體文,但不要太”歐化”(洋化),因為該報大多數讀者仍祇接受《水滸傳》、《紅樓夢》等章回小說的那類語體文。」《山長水遠》於1939年8月至1940年6月《工商日報》副刊〈市聲〉版連載,1941年出版單行本,一書三冊,列為「工商日報叢書」之一。《山長水遠》出版後一紙風行,廣受讀者歡迎。其後,同屬《工商日報》系統的《天光報》邀請平可創作另一篇以香港女學生生活為題材的連載小說——《錦繡年華》,後因香港淪陷,《天光報》停刊,小說一事只好不了了之。1943年平可到重慶工作,《大公報》編輯徐盈因閱讀過平可的《山長水遠》,故邀請他寫一篇體裁跟《山長水遠》相同的連載小說在重慶的《大公晚報》刊登。《山長水遠》是香港淪陷前的小說,內容描寫主人公關弓和其他人物如陳廣、王委員等為求目標,不擇手段,在香港這個大都會裡力爭上游的故事。《香港小說史》作者袁良駿認為《山長水遠》這部作品,充分展現了人們在商業經濟社會裡那種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人際關係和心理狀況,深具文學、社會和歷史等重要價值。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