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期
「中國研究」午間講座
2009年10月20日,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兼香港著名作家盧瑋鑾(小思)教授應香港中文大學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研究」和大學圖書館系統的邀請,擔任「中國研究」午間講座主講嘉賓,講題為「左右逢『源』——淺談五十年代香港文化處境」,與讀者探討五十年代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文化活動和處境,介紹左右兩派在香港的文藝活動、成立的文化機構以及出版的刊物,例如右派的友聯出版社、亞洲出版社、今日世界出版社;左派的海洋書屋、南方書店、進步教育出版社等,分析香港特殊自由文化空間形成的政治文化因素。 講座設有討論環節,與會者踴躍發言,氣氛熱烈。是次活動逾一百五十人參加,包括中文大學和其他大專院校的師生、中學教師和學生、出版界和文化界人士等,講座最後在一片歡愉的氣氛下結束。
懷念香港著名漫畫家及專欄作家張同先生
香港著名漫畫家、翻譯家和專欄作家張同先生於2009年9月18日辭世,享年九十一歲。張同先生,字尚之,浙江海寧人。1918年2月2日於北京出生。三十年代後期投身抗日戰爭,發表抗日漫畫。1950年轉赴香港,曾任職香港美國新聞處屬下部門今日世界出版社圖書出版部、《今日世界》月刊雜誌出版部等,主編《今日世界》的科學欄目。張同先生曾以童亦暢、羅天德等筆名翻譯科學和新聞文稿。七十年代開始,先後於《明報晚刊》、《星島日報》、《新晚報》、《信報》、《明報月刊》等撰寫專欄文章,且大多配有他創作的漫畫插圖,其中以《信報》的專欄維時最久。由《信報》創刊開始,他即以「阿五」筆名在《信報》副刊撰寫「啡話」專欄,一寫三十六年,部分文字曾於2008年結集為《充滿信心》和《有志事成》 兩本文集,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外,張同先生曾擔任香港樹仁學院新聞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和廈門大學客座教授等,熱心文化和新聞傳播之教育工作,在創作、翻譯、教育、藝術方面尤有建樹。
2009年10月8日,《信報》刊登了張同先生兒子張柱撰寫父親生平簡紀乙篇。翌日,著名作家戴天亦於《信報》專欄內發表〈懷念張同先生〉一文,悼念張先生之文藝才德。而最後一篇「阿五啡話」,亦於2009年10月13日在《信報》專欄版上刊出,「阿五啡話」亦正式結束。
舒巷城《霧香港》、《我的抒情詩》
舒巷城,原名王深泉,另有筆名秦西寧、邱江海、舒文朗等。1921年9月生於香港,在西環河、筲箕灣一帶長大。1999年4月逝世。抗戰時期開始寫作,後一度離港,1948年回港。五十年代起以業餘時間從事文藝寫作,筆耕不輟,曾應美國愛荷華大學邀請赴美參加「國際寫作計劃」。舒氏一直被視作香港「鄉土作家」,其作品具有濃厚的香港本土特色,表達他對香港都市的生活感受和城市發展的關注,尤其大都會城市裡的人文價值。《霧香港》和《我的抒情詩》分別為舒氏出版的小說集和詩集。
《霧香港》初版於1956年,由香港中南出版社出版,收錄〈霧香港〉及〈林明雙之謎〉兩篇小說。香港文學研究者陳智德博士認為《霧香港》對香港「自我矮化、順從主流、城市中心主義等問題的批評」,對現今時代而言,仍是有效的批評。而且,其作品也表達了對香港本土價值和身份認同的思考,具有「穿透時代的意義」。
《我的抒情詩》是舒巷城第一本結集出版的詩集,於1965年由伴侶雜誌社出版,列入「伴侶叢書」之一。書中收錄舒巷城三十首中文詩作,每首詩作都配以英文譯作,並以中英對照的方式排列出版。《我的抒情詩》名符其實是舒氏抒發個人感情的詩歌作品。葉輝認為這部詩集的詩歌作品,具備清新的意境,淡淡的詩情,從詩作中,可以看到作者年青的生命。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