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期


「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

2009年8月28日,周鯨文先生兒子周崑先生在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盧瑋鑾教授和主任樊善標教授、香港作家甘德謙先生和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主任馬輝洪先生陪同下參觀香港文學特藏。周崑先生首次參觀香港文學特藏,對本館整理和保存香港文學期刊、報章、書籍和手稿等珍貴資料的工作表示讚賞,並在簽名冊上留下「文化之光」的題詞。

右起:甘德謙先生、 周崑先生、盧瑋鑾教授、樊善標教授、馬輝洪先生

周崑先生父親周鯨文先生三十年代來港,四十年代在港創辦《時代批評》、《時代文學》等文化雜誌,出版有《風暴十年》、《我們戰鬥的旗幟》、《我們為歷史作證》等。

2009年8月17日,華南師範大學凌逾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主任馬輝洪先生陪同下參觀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凌教授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院研究所副教授,主力從事香港文學的研究,發表多篇關於西西、劉以鬯、張愛玲等香港著名作家的研究論文。

凌逾女士參觀本館的香港文學特藏之餘,順道使用特藏室的資料進行研究,並對本館收藏及整理文獻資料的工作表示讚賞,希望中港兩地在文學研究及資料保存方面有更多學術上的交流。

凌逾女士於香港文學特藏留影



作家網頁

香港文學資料庫新增了「文學專題」網頁,特設「作家專輯」,希望為讀者提供更多與香港作家相關的研究資料,促進香港文學的研究和發展。

作家專輯包括由本館自行建立的作家網頁,例如劉以鬯先生網頁,內容包括作家簡介、著作目錄、研究資料目錄、文學活動記錄和其他相關資料等,方便讀者參考。

劉以鬯先生網頁介面



文學月會:「香港文學的身世」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將於2009年9月至12月合辦四場「文學月會」講座,主題為「香港文學的身世」,探討香港文學史料的搜集和詮釋、香港報章文藝副刊的研究、西方文藝理論思潮與香港文學的關係以及文學作品改編等文學議題,主講嘉賓包括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樊善標教授、何杏楓教授、黃念欣教授、鄺可怡教授、張詠梅博士、熊志琴博士、鄒芷茵女士和陳子謙先生。

「文學月會」為香港公共圖書館每月舉辦的文學活動,是次活動由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免費入場,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歡迎讀者參加,詳情如下:

日期 講題 主持/講者
9月 12日 掇拾歷史與史料詮釋:口述歷史與史料詮釋
主持: 樊善標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講者: 熊志琴博士(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
鄒芷茵女士(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10月24日 報紙上的身世:十三妹、《華僑日報》副刊……
講者: 樊善標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張詠梅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11月7日 西化的身世:以戴望舒的翻譯、馬朗的《文藝新潮》為例
講者: 鄺可怡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陳子謙先生(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12月19日 改編的身世:張愛玲、「小說家族」、「寫意空間」……
講者: 何杏楓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黃念欣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查詢電話:2921-2649


侶倫《黑麗拉》

侶倫,原名李林風,1911年生於香港。侶倫十七歲開始寫作,至八十年代仍有作品面世。羅孚先生認為「談香港文學是不能忘記侶倫的」,更稱侶倫為「道道地地的香港人」、「道道地地的香港作家」。

《黑麗拉》是侶倫「第一本面世」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黑麗拉〉、〈迷霧〉、〈絨線衫〉、〈鬼火〉、〈西班牙小姐〉、〈永久之歌〉和〈母親說的故事〉七篇在三十年代寫成的小說,1941年7月在香港出版。侶倫在書中序文表示,曾有一段時期他的筆「幾乎是為了忘記痛苦而提起來,……因為心緒的關係,行文上就常常被過份濃重的感情所支配」。收在這集子裡的作品正好是那時期所寫的。

《黑麗拉》以愛情為題材,書中的洋場情調和感傷色彩為侶倫早期作品的主要特色。盧瑋鑾教授認為侶倫早期的小說充滿濃厚的異國情調,表現了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錯的城市氣氛。讀者可以從小說主角的名字(例如〈黑麗拉〉的女主角叫「黑麗拉」)、人物活動場所(例如咖啡店、西式公寓)和主角觀看的外國電影(例如〈鬼火〉中提到荷里活女明星)等,感受到小說的種異國情調,表現了香港華洋雜處、對外開放的地方特色。1941年出版的這個集子,見證了烽火漫天的抗日年代,意義殊深。本館所藏的《黑麗拉》是侶倫先生1982年端午節親筆簽名題贈盧瑋鑾教授的簽名本,不但附有侶倫先生的題辭,謙稱此書為他「第一本問世的小書」,侶倫先生更於原書封面外親自裝幀另一封面贈予盧教授,更顯珍貴。

侶倫先生裝幀的封面

侶倫先生簽名題辭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零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