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5 期
位於大學圖書館的香港文學特藏翻新工程現已竣工,並重新開放予讀者使用。翻新後的香港文學特藏為讀者提供更多空間,以展示當代香港作家的作品,以及與香港文學發展相關的藏品,歡迎讀者參觀。
館藏精粹:《大公報 · 方言文學》
四十年代後期,匯聚於香港的左翼文藝工作者曾發起「方言文學」運動。受華北影響,方言文學在1947年有長達數月的論爭,主要討論究竟運用「純粹」方言或「揉雜」地使用方言與書面語更能爭取讀者。此次論爭可再細分為語言、文學理論及政治思想三個層次,可見當時文人對方言文學創作及其理論思考的熱烈程度。(詳見〈國共內戰時期(1945-1949) 香港文學資料三人談〉)
對此,中華全國文藝協會香港分會方言文學研究會於1949年在《大公報》開闢《方言文學》雙周刊。該刊在1949年3月9日至8月24日隔周三出版,共十三期。第一至八期由文協方言文學研究會編輯,第九期起由樓棲主編。其〈稿約〉表示歡迎各種體裁及民間形式的作品,但亦指明「除理論、介紹、批判、與研究外,其他的作品以方言為限」。從整理目錄可見,該刊十三期中以詩歌所佔篇幅最多,逾30首,粵謳和客家唱本等亦計入詩歌類;小說次之,有13篇,評介則逾10篇,偶亦刊登散文、戲劇及歇後語等作品。作品所用的方言除粵語外,亦包括客家話、潮州話、閩南方言和萍鄉方言等。
方言文學研究會更在1949年5月出版《方言文學》第一輯。此合輯由新民主出版社出版,共收錄18篇作品。作者大多曾於雙周刊中供稿,例如靜聞、華嘉、黃寧嬰及黃繩,另亦收入符公望、谷柳和葉聖陶等人的作品。
這場在香港進行及發展的方言文學運動,黃繼持認為是「中國革命文藝全局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秦牧在〈讀「方言文學」〉中則歸納了時人思考的十個問題,例如「為什麼必須在國語文藝之外提倡方言文藝?」、「方言文藝為什麼不僅是形式的問題,而且是內容的問題?」,不只針對當時的方言文學創作,亦值得現今的創作與研究者深思。
《大公報 · 方言文學》版頭
館藏詳情:《大公報 · 方言文學》
本地文訊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二零二二年五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