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8 期
數碼館藏:香港早期小報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推出全新的數碼館藏:「香港早期小報」。當中涵蓋逾百種報紙,以小報為主,年份由1914-1993,並包涵一些被視為大眾化取向的報紙。中大中文系樊善標教授替平臺撰寫的序言,提到「小報」的定義,以及小報的文學及文化價值:「小報的社會地位向來低於大報,因此保存下來的機會也遠小於大報。然而香港在『高雅文學』或『純文學』園地長期短缺的情況下,即使著名的文學作家如劉以鬯,也難免需要在小報上寫作(小思,2010)。學術機構撥出資源蒐羅小報,整理之後予以公開,不僅方便研究者鈎稽名家軼作,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多發掘文壇人脈和社群關係的機會,有助更全面地了解香港文學生產者的組成。其次,小報的營運之道及社會定位異於大報,同一位文化人或同一個話題在小報中的呈現往往與大報不同,由此可以說,小報材料補充了被遺忘的『另一面之辭』。其次,一九五0年代初以後,中國內地再沒有小報存在,曾經盛極一時的小報文化賴香港而延續,香港小報也不乏關注國家動向者,不啻提供了觀察內地以至臺灣的另類角度,在文化流轉的研究中,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此文庫分兩期推出。第一期共選取 16 種報紙共 4,673 份,包括 Hongkong news、《香港華商總會報》、《立報》、《大觀影訊》、《每週電影》、《先導》、《掃蕩》、《居然》、《香港日報》、《正報》、《捷報》、《大成晚報》、《紅綠晚報》、《天文臺》、《內幕觀察報》及《快報》。第二階段將於稍後推出,敬請留意。
館藏精粹:舒巷城《都市詩鈔》
舒巷城(1921-1999),原名王深泉,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惠陽。生平所用筆名甚多,早年以秦西寧馳名,晚年則以舒巷城著譽。他在1948 年起擔任會計工作,業餘從事寫作,作品多發表在《伴侶》、《南洋文藝》、《新晚報》和《香港商報》等報刊。1977 年 9 月,應美國愛荷華大學邀請參加「國際寫作計劃」;八十年代退休,應好友張五常邀請,到香港大學做研究工作。於1999 年逝世。
《都市詩鈔》是舒巷城的第三本詩集。他以筆名「石流金」在《七十年代》的「都市詩鈔」專欄發表詩作,詩集於 1973年由七十年代月刊社出版,輯錄詩作63首,並附〈出版說明〉及〈前記〉。〈出版說明〉寫道,詩人的題材是「都市中千奇百怪的景象,那可悲、可笑、可嘆的人或事」。詩作如〈廣告〉、〈尖沙嘴〉、〈隔〉和〈提防〉,用字簡明,勾勒了部分都市情景和都市人獨有的心態。
據韓牧觀察,當年港澳以至南洋亦有文藝青年以舒巷城的都市詩為學習或模仿對象。陳智德〈「巷」與「城」的糾葛〉認為,「這系列詩歌集中以諷刺和批評角度,呈現香港都市化的負面事物」,集中批判都市的扭曲和帶來的異化,語調時而諷刺、時而憤怒。而小思在〈敬悼舒巷城先生〉一文中,表示舒巷城筆下的是實實在在的香港,「他帶着溫厚的心思、柔和的目光,遊走在一個並不可愛,但他卻不離不棄的都市。」
館藏詳情:舒巷城《都市詩鈔》
【舒巷城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我們相逢,我們分別,我們長相憶。
本地文訊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二零二一年十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