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1 期
侣倫唯一日記手稿 家屬捐贈中大收藏
2021年2月19日,香港作家侶倫(原名李霖)的兒子李兆輝先生將父親所撰日記三冊贈予中大圖書館收藏。蒙李先生細心為日記中親屬名字作注釋,藏品彌足珍貴,特此致謝。
其中兩冊日記封面題有「戰時日記」及年月,分別為「1942年6月至1943年11月」及「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另一冊為小型手帳,封面貼有作者設計的動物圖案。日記三冊均記於紫金九和巿,記錄了侶倫戰時在廣東地區的生活。
李兆輝先生(右三)留影
新書出版:鄒穎文編著之《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續編:詩社集、詞社集》(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叢書第九種)
大學圖書館鄒穎文女士近輯《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續編:詩社集、詞社集》(索書號:Z3107.H6 X5362 2021),編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叢書》第九種,已於二零二一年一月由香港中文中大學出版社出版。
簡介
過去一百五十年,國内文士每於政治動蕩播遷流徙,雲集香港,延續中國詩歌傳統,大小詩社、詞社相繼崛起,部分社課曾經結集流播,惟大部分均未經爬梳整理,後人只能從個別詩人文集或報刊所載領略鱗爪,誠屬可惜。為搜潛揚逸,本書《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續編》(簡稱《經眼錄續編》)乃繼著錄詩人個人文集之《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簡稱《經眼錄》),介紹晚清以來至1997年香港約150家詩社、詞社,著錄其中36家所輯詩社集、詞社集49種,羅列其基本出版資料及學者論評,介紹詩社、詞社創立緣起、活躍時間、社員背景及社課,讓讀者瞭解過去詩人結社大概,填補香港古典詩文研究空白。《經眼錄》及《經眼錄續編》乃香港古典詩文文獻首次系統整理,對瞭解中國古典文學在香港之發展裨益匪淺,並為研究香港文學締創新猷,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鄒穎文,香港大學畢業,任職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輯有《翰苑流芳:賴際熙太史藏近代名人手札》、《李景康先生百壺山館藏故舊書畫函牘》、《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及《書海驪珠: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珍藏專輯》等。
中大出版社網頁:https://cup.cuhk.edu.hk/CUHKLibno9
香港訂購: https://www.hktvmall.com/p/H6408001_S_9789882372276
海外訂購: https://cup.cuhk.edu.hk/CUHKLibno9
館藏精粹:《千春社文藁》
千春社是抗戰期間國內詩人流寓香港與居港詩人的雅集,據《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續編 : 詩社集、詞社集》所載, 1937及1938年,滬、粵相繼淪陷,文士紛紛避地香港,朱汝珍(1870-1942)及江孔殷(1865-1952)1939年於香港孔教學院組詩鐘社,成員有俞叔文、黎國廉、楊鐵夫、胡伯孝、陳覺是等19人,合共千餘歲,故稱「千春社」。社盟定期聚會敲詩鐘,並有詩詞唱和,同年刊《千春社文藁》介紹結社緣起。1941年12月香港淪陷,社盟星散,千春社活動頓歸沉寂。
千春社現存文獻僅得1939年刊行的《千春社文藁》,集內輯朱汝珍(隘園)、江孔殷(霞公)、盧湘父及陳覺是四人所撰五文三詩,即〈千春詩社鐘會賦〉三篇、八股文〈會打官司也要錢〉兩篇及五言詩〈賦得己卯鐘聲〉三首,介紹其結社緣起背景;然而詩鐘社課及詩詞唱和均未見結集,詩歌只能從個別詩人文集略窺一二。
程中山在《香港文學大系.舊體文學卷》〈導言〉中,對千春社的成就予以肯定: 「千春社在抗戰期間凝聚粵籍文人,振興詩詞,推動香港文學創作,貢獻亦大。特別是社員葉恭綽、黎季裴、楊鐵夫、江孔殷、黃慈博、黃詠雩等均為詞壇高手,諸人唱和不絕,詞風特盛,可謂是繼北山詩社後,民國香港填詞的第二個高潮。」
館藏詳情:《千春社文藁》
本地文訊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二零二一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