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7 期


第七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華文獎」)開展儀式

第七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華文獎」)的開展儀式已於2019年1月28日舉行。欣逢「華文獎」二十週年紀念,今屆開展儀式除邀請主禮嘉賓致辭,還得到歷屆得獎人前來支持,場面盛大。

主禮嘉賓:(左起) 何杏楓教授、鄧思穎教授、金聖華教授、
華雲生教授、沈祖堯教授、賴品超教授

開展儀式首先由中大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致辭。華教授為「華文獎」的豐碩成果感到快慰,並寄願「華文獎」成為連接古今中外的橋樑。華教授感謝由世界各地前來的評審共證盛事,展示創作的風尚與智慧。接著,中大前校長沈祖堯教授強調「大學不能沒有文學」,認為沒有了文學的大學是缺少了靈魂的。沈教授表示很榮幸能在去屆「華文獎」的頒獎典禮見到余光中教授,得以親見大師風範,特向其致敬。

對於不少歷屆得獎者在獲獎、畢業後仍不斷創作,中大文學院暫任院長賴品超教授向他們堅持創作的毅力致敬。談到毅力,「華文獎」榮譽顧問兼決審評判金聖華教授回憶起二十一年前科技不如今天進步,參賽稿件需經手寫、郵寄,行政程序也較為複雜,舉辦文學獎如同逆水行舟。金教授勉勵眾人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讓文學獎能夠繼續發光發熱。金教授更追憶余光中教授,稱其為華文獎的「活水源頭」,感謝其推行華文文學的特殊貢獻和傑出成就。

中大中文系系主任鄧思穎教授和「華文獎」籌備委員會主席何杏楓教授也向余光中教授致意。鄧教授提及創獎評審余教授與中文大學淵源甚深。余教授自七十年代在中文大學任教,開設現代文學課程,亦留下描寫中大的著名文章。何教授除感謝籌委成員及工作人員的辛勞,還介紹了是次「華文獎」為紀念余光中教授特設的展覽,展示余教授的評審手札及手稿等珍貴藏品。

第七屆「華文獎」邀請了四位歷屆得獎人進行對談,四位講者參與的屆別橫跨第一屆至第六屆(麥樹堅先生爲第一屆散文組冠軍得獎人、鄭政恆先生爲第二屆散文組一等優秀獎得獎人、王樂儀女士爲第五屆散文組二等優秀獎得獎人,梁莉姿女士爲第六屆短篇小說組一等優秀獎得獎人),齊聚一堂暢談與「華文獎」的緣分。

四位歷屆得獎人進行對談
(左起) 鄭政恆先生、王樂儀女士、梁莉姿女士、麥樹堅先生

「華文獎」的參賽群體是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四位講者都分享了當年的創作經歷。麥樹堅及鄭政恆皆提及學生時代的遊歷對其寫作的重要。觀察香港社區以致香港以外的地方,成為兩人創作的泉源。王樂儀和梁莉姿則談起她們藉由寫作,紀錄大學時的成長與思考。大學生思緒豐富,對於自身和社會都有許多思考,四位講者都鼓勵大學生參與「華文獎」,藉由書寫表達自我。

談及獲得「華文獎」對於幾位講者的影響,麥樹堅和鄭政恆皆提及因得獎而有幸在頒獎典禮親灸著名的評審作家,包括劉以鬯先生、余光中先生、白先勇先生、董橋先生等,對初寫作者來說是很大的鼓勵。鄭政恆和梁莉姿亦提及頒獎禮上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得獎者交流,收穫良多。鄭政恆更提及與一位當年在同一組別的得獎者,如今仍保持著聯繫,足見文學獎不只是榮譽,也是促進交流的重要平台。梁莉姿表示,得獎使她在寫作上的新嘗試得到肯定,也激勵她去不斷思考創作。王樂儀則稱,獲獎使她覺得自己「可以寫下去」,更有信心去認識文學圈子的人。幾位得獎人如今都是活躍的寫作者,華文獎是他們靈光展露的舞台,也鼓勵了他們在寫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華文獎」以全球專上學院的全日制學生(研究生除外)為對象,共分散文、短篇小說和文學翻譯三組,每組設冠、亞、季軍、一等優秀奬、二等優秀奬和鼓勵奬,合共78名,獎金奬品豐富。評審結果和獲奬名單,將於2020年1月公佈。冠、亞、季軍及一等優秀獎得獎人更將獲邀出席2020年3月於香港舉行的頒獎禮活動,包括於中大舉行的「文學創作及翻譯專題講座」、於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的頒獎典禮和得獎作品展覽。由即日起至2019年5月31日接受網上投稿,網址:https://www.literary.arts.cuhk.edu.hk/

第七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

(記錄︰楊靜宜同學(中文系四年級))



「屋與巢:漫談西西的舊作與新作」講座錄像

香港作家西西女士將喬治亞微型屋及其親自縫製之水滸系列故事熊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作永久保存。為配合此批藏品,圖書館特設講座,由何福仁先生及盧定彰博士擔任講者,陳燕遐博士任主持,在2019年1月22日於大學圖書館進學園演講,從西西所做的微型屋談到縫熊和縫猴,由新作《織巢》談到以前的小說如《候鳥》及對談新書。講座結束後,設有導賞環節,於大學圖書館一樓香港文學特藏內進行,介紹西西藏品和她的文學成就。講座錄像經已上載,請按以下連結觀看:

「屋與巢:漫談西西的舊作與新作」講座錄像

左起:陳燕遐博士、盧定彰博士、何福仁先生



館藏精粹:《晶報》

《晶報》於1956年5月創刊,至1991年3月停刊,前身為《明星日報》。報紙以「屐板階級」(文化水平較低的草根階層)為目標讀者,總編輯陳霞子是資深報人。《晶報》創刊首數月只售五仙,在大多數報紙售一毫的情況下突圍而出;至六十年代成為全港第三大報紙,銷量僅次於《星島晚報》《成報》

《晶報》的社論和「街坊服務版」頗受歡迎。社論由陳霞子以三及第文字寫成,往往引用《四書》及《三民主義》;街坊版由通天曉主編,回覆讀者有關天文、地理、醫藥、文學、藝術、生活常識等各方面問題。據容若〈香港《晶報》之「三普及」〉所述,《晶報》有「使文化較低的讀者,逐步提高他們對世界知識、科學知識與歷史知識的水準」的使命,因此闢有「太史婆講二十四史」、「當年今日事」、「聞摘文摘」等欄目。

至於副刊下分「醒目」和「開心」兩版,其專欄不乏名家坐鎮。以本館所藏《晶報》副刊為例,1960年2月21日連載了靈簫生「三挑玉女」小說,1964年6月12、20及30日有曹聚仁「行囊拾異錄」,1965年10月11日則刊曹聚仁「支離雜話」。劉晟(容若)曾於訪問中指出,《晶報》的怪論先後得梁寬和高雄供稿,馮鳳三和方龍驤亦曾在報上撰文。高伯雨在〈停刊報紙〉中,亦表示自己與《晶報》「略有短暫的文字姻緣」,得知其暫停的消息,「不禁掩書惋惜了好一會」。

《晶報》

館藏詳情:

      《晶報》



本地文訊
即日至2019.3.7
(周一、四、日 10:00am-10:00pm)
(周五、六、公眾假期前一日 10:00am-11:00pm)
林夕.文.字.心簡
地點:誠品銅鑼灣店9/F FORUM
內容:是次展覽,除展出林夕的著作外、還有從未曝光的專欄手稿。
主辦: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即日至2019.3.17
(逄星期二至日)
(11:00am-7:00pm)
文學大龍鳳*展覽﹕
「木每雙生——文學視藝的再世紅梅」展覽

地點: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a space
策展人:文學:鄧小樺/視藝:石俊言
參展藝術家:〈觀柳還琴〉— 西 西 × 李子蕊
〈折梅巧遇〉— 飲 江 × 鄧凝姿
〈倩女裝瘋〉— 洛 楓 × 李香蘭
〈穽救裴〉— 陳 滅 × 劉學成
〈登壇鬼辯〉— 廖偉棠 × 陳育強
〈蕉窗魂合〉— 關天林 × 蔡鈺娟
主辦:香港文學館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支持伙伴﹕艺鵠、獨立媒體、流動共學、Videotage
場地伙伴﹕1a space
2019.3.2
(10:30am-1:00pm)
閱讀工作坊-書寫城市:文學與城市記憶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一號活動室)
講者:李曉恩博士(香港城市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
名額:30位(名額已滿)
備註:英語主講
合辦: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城市大學英文系
2019.3.9
(2:00pm-5:00pm)
【MAICS X 01哲學合辦講座】
寫作如貓步:文字的生死愛慾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主持:何建宗(米哈)
講者:陳少紅(洛楓)
游靜
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01哲學
2019.3.16
(2:30pm-4:00pm)
2019年文學月會:「給我一個文學的理由」:
他帶你超越香港的時空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者:吳廣泰先生(香港文學評論學會理事)
曾卓然博士(香港電台節目主持)
合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
2019.3.29
(7:00pm-8:00pm)
【閱讀香港系列】(社科、歷史和文化視角下的香港)
《香港作為研究方法》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主持:趙永佳教授
講者:朱耀偉教授
合辦:商務印書館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
2019.4.13至5.25
(逢星期六)
(3:30pm-5:30pm)
2019年青年創作坊:新詩
地點:荃灣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主持:池荒懸先生
鄭政恆先生
講者:梁璇筠女士
陳子謙博士
曾淦賢先生
彭依仁先生
鄧阿藍先生
關天林博士
羅樂敏女士
名額:35位
報名詳情:詳見網址
合辦: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文學》
香港文藝社
香港詩歌節基金會
2019.7.6至8.10
(逢星期六)
(2:30pm-4:30pm)
2019年青年創作坊:散文
地點: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主持:施友朋先生
陶然先生
講者:王良和教授
周蜜蜜女士
周潔茹女士
梅子先生
潘步釗博士
樊善標教授
名額:35位
報名詳情:詳見網址
合辦: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文學》
香港文藝社
香港詩歌節基金會
2019.9.21至10.26
(逢星期六)
(3:30pm-5:30pm)
2019年青年創作坊:微型小說
地點:油蔴地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主持:秀實先生
林浩光博士
講者:阿兆先生
徐振邦先生
殷培基先生
陳德錦博士
名額:35位
報名詳情:詳見網址
合辦: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文學》
香港文藝社
香港詩歌節基金會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