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文訊
即日至2019.1.17 (10:00am-8:00pm) |
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 包氏畫廊5樓灣仔港灣道2號 參展作家及藝術家:甘:飲 江 × 賴明珠 苦:游 靜 × 沈嘉豪 鹹:曹疏影 × 何博欣 酸:謝曉虹 × 梁嘉賢 辛:周漢輝 × 王天仁 寒:黃仁逵 × 黃仁逵 熱:淮 遠 × 盧樂謙 溫:也 斯 × 張施烈 涼:葉 輝 × 劉學成 公眾導賞團:逢周六日 下午 2 丶 4 丶 6 時設有公眾導賞團 查詢電話:2333 6967(嚴小姐) 電郵:hk.literature.season@gmail.com 合辦:過去識 Passing the Past 香港文學生活館 |
2019.1.12 (2:00pm-4:00pm) |
「師生有情──談非一般的中文教育」 地點:商務印書館 尖沙咀圖書中心 (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商場B1地庫B1007-1010號舖) 主持:鄧昭祺教授 蒲葦老師 嘉賓:李家文博士 區寶文老師 吳皓妍老師 主辦單位: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商務印書館 |
2019.1.13 (5:00pm-7:00pm) |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與香港視角座談會 地點:商務印書館 尖沙咀圖書中心 (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商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講者:許子東 主辦單位:中華書局 |
2019.1.17 (2:15pm-3:45pm) |
聯校文學活動:教師講座——解讀韓麗珠作品 地點: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演講室 主講:鄧小樺女士 主辦學校:屯門天主教中學 拔萃女書院 基督教女青年會丘佐榮中學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裘錦秋中學(元朗) 協辦機構:香港文學館 |
2019.1.19 (2:30pm-4:00pm) |
2019年文學月會:「給我一個文學的理由」: 他帶你去旅行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者:金鈴女士(旅遊文學作家) 馬世豪博士(港大保良局何鴻燊社區書院講師) 合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 |
2019.2.16 (2:30pm-4:00pm) |
2019年文學月會:「給我一個文學的理由」: 他帶你上舞台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者:吳美筠博士(香港文學評論學會主席) 譚孔文先生(浪人劇場藝術總監) 表演者:毛曄穎女士(主持及劇場演員) 合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 |
2019.3.16 (2:30pm-4:00pm) |
2019年文學月會:「給我一個文學的理由」: 他帶你超越香港的時空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者:吳廣泰先生(香港文學評論學會理事) 曾卓然博士(香港電台節目主持) 合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館藏精粹:黃慶雲《雲姊姊的信箱》
黃慶雲(1920-2018)為《新兒童》半月刊主編,雜誌以小學中、高年級及初中一、二年級的兒童為對象,由其師曾昭森教授成立的香港進步教育出版社於1941年6月創刊,期間兩度因中日戰事停刊,並曾於桂林及香港復刊,後期分香港和國內兩個版本出版。除了以筆名寫作,黃慶雲亦主持「雲姊姊的信箱」專欄,後來結集成《雲姊姊的信箱》五冊,於1948年出版,為進步教育出版社「新兒童叢書」第24至28號,歸入「書信類」及「常識類」。
《雲姊姊的信箱》輯錄了專欄從1941至1944年收到的小朋友來信及黃慶雲覆信,書中保留了專欄所用的版頭設計,以及「歡迎小朋友來信」、「先到的先登,有意思的先答」的字句,每頁頁底均附索引。女兒周蜜蜜在〈寫我的媽媽〉中,指出信箱「每天都有十幾封以至幾十封孩子的來信」,「除了知識性的問題之外,許多是社會問題,或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都加以回答,並且在孩子中間引起討論」。彥樺整理的〈黃慶雲談兒童文學創作(上)〉中,黃慶雲提到回答孩子的問題,是「作為啟發孩子對人生的理想,在那幼小的心靈中便能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黃慶雲在第二冊〈覆羽立小朋友〉一信(1942年11月16日)中,表示希望小朋友稱她為「雲姊姊」,她自言「我並不是一個坐在辦公室裏,執着紅色的筆,縐着眉頭的編輯先生,我是一位年長的姊姊一樣,是跟大家在一起說說笑笑的呢。」而在第五冊〈覆如松小朋友〉信(1944年6月16日)中,孩子來信說「姊姊不但能把所有做人做事的方法告訴小朋友,而且能以最真實的合理的言語來安慰或鼓勵小朋友」,表示信箱是《新兒童》雜誌中「尤其使我永遠不忘的」。
館藏詳情:
第 185 期
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
2018年12月8日,葉靈鳳先生兩位千金葉中敏女士、葉中美女士及意大利漢學家史芬娜(Stefania Stafutti)教授在中文系樊善標教授陪同下,到訪香港文學特藏。訪問期間觀看了手稿、作家簽名本、香港文學檔案、葉靈鳳先生藏書及仙鳳鳴劇團泥印劇本等館藏。葉靈鳳(1904-1975),原名葉蘊璞,江蘇南京人。受抗日戰爭影響,葉靈鳳在1938年到了香港,一住三十七年,直至終老。他曾主編《星島日報.星座》,編過《立報.言林》、《萬人週報》,並在《新晚報》、《文滙報》等報刊雜誌撰寫專欄。葉氏以葉林豐、秋朗、香客、龍隱、南村、霜崖、沛堂等多個筆名,寫作香港歷史隨筆;其千金葉中敏在〈葉靈鳳生平簡介〉中憶述父親「在港居住大半輩子,已經將這個南方蕞爾小島視作其第二故鄉,而且以獨到眼光對香港歷史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葉靈鳳先生是愛書人,夫人趙克臻女士在葉先生逝世後,按其意願把部分藏書捐贈予中大圖書館,藏書種類涵蓋古今中外,中大圖書館在此再次致謝。
2018年12月20日,中大圖書館獲鍾玲教授捐贈手稿,共短篇小說三則。又獲余光中夫人范我存女士捐贈王辛笛等著《九葉集》,詩集乃王辛笛老先生於1981年贈予余光中教授,此書見証了兩岸文人終於在香港完成破冰之旅。蒙黃秀蓮女士代表范我存女士及鍾玲教授將藏品捐贈予中大圖書館永久保存,圖書館特此致謝。鍾玲(1945-),原籍廣州,生於重慶。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外文系,美國威士康辛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及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高雄中山大學,並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鍾玲為研究中美文學關係的著名學者,亦為小說家、散文家及詩人。著有《輪迴》、《鍾玲極短篇》、《芬芳的海》、《赤足在草地上》、《愛玉的人》、《群山呼喚我》及《霧在登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