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傳承:香港開埠以來古典詩文文獻展」圓滿結束
「風雅傳承:香港開埠以來古典詩文文獻展」經已圓滿結束。展覽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舉辦朗誦會、相關講座及展覽導賞。朗誦會及第一講之錄像經已上載,請按以下連結觀看:
第一講 談二十年代香港詩壇

風雅傳承:香港開埠以來古典詩文文獻展
本地文訊
2018.11.2 (7:00pm-8:00pm) |
香港第十八屆國際文學節開幕 地點:JC Cube, 大館(中環荷李活道10號) 嘉賓: Geoff Dyer Paul French Nashua Gallagher Emmy the Great Jenny Zhang 主辦:香港國際文學節(HKILF) |
2018.11.3 (7:00pm-8:00pm) |
像我這樣一位女詩人 地點:F Hall,大館(中環荷李活道10號) 講者: 陳麗娟 何麗明 Nashua Gallagher 主辦:香港國際文學節(HKILF) |
2018.11.4 (3:30pm-4:30pm) |
天工開物:董啟章談歷史、回憶和文學 地點:F Hall,大館(中環荷李活道10號) 講者: 董啟章 主辦:香港國際文學節(HKILF) |
2018.11.4 (4:00pm-5:30pm) |
文學編輯工作坊 地點:A Hall,大館(中環荷李活道10號) 講者:宋子江(《聲韻詩刊》主編) 票價:普通入場門票 $200,學生入場門票 $100 主辦:香港國際文學節(HKILF) |
2018.11.5 (7:00pm-8:00pm) |
詩歌。詩人。詩集——朗誦與閱讀在中大 座談會—— 現代詩如何在香港出版?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書店 (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一樓) 報名:https://goo.gl/CBKUFQ 嘉賓:宋子江(國際詩歌之夜執行總監,聲韻詩刊總編輯) 關天林(字花/別字編輯) 曾淦賢(香港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梁莉姿(香港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阮文略(書寫力量詩選編輯) 凌志豪(前任練習文化實驗室市場策劃總監) 合辦: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書寫力量 |
2018.11.9 (7:00pm-9:00pm) |
從《逆向誘拐》解構華文推理小說 分享會 地點: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嘉賓:陳浩基(《13.67》作者) 黑貓C(《歐幾里得空間的殺人魔》作者) 講者:文善(《逆向誘拐》作者) 主辦:商務印書館 協辦:皇冠出版社 |
2018.11.11 (4:00pm-5:30pm) |
【社區書展】 灣仔文學地景遊 地點: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講者:阿三 主辦:商務印書館 |
2018.11.17 (2:30pm-4:00pm) |
香港文學專題講座:「細說小說」系列: 第二講:「我城」故事:香港小說中的家園記憶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者:蔡益懷博士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
2018.11.18 (5:00pm-7:00pm) |
【匯智出版20周年講座】 二十回首——香港文學出版的現在式和未完成 地點: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主持:李日康先生 講者:劉偉成先生 羅樂敏小姐 羅國洪先生 主辦: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
2018.12.8 (2:30pm-4:00pm) |
香港文學專題講座:「細說小說」系列: 第三講:香港小說中的人之常情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者:唐睿博士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第 183 期
西西藏品捐贈
2018年10月4日,香港著名作家西西蒞臨中大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為喬治亞微型屋內部作佈置。西西將喬治亞屋、〈《我的喬治亞》寫作計劃稿〉及其親自縫製之水滸系列故事熊捐贈予中大圖書館,作永久保存,藏品彌足珍貴。本館對西西的慷慨捐贈,衷心致謝,當妥善珍藏,與讀者分享西西美意。
西西,原名張彥。生於上海,195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西西於初中時代開始投稿,一九六〇年代起,她長期在報章雜誌發表作品及撰寫專欄,包括新詩、小說、散文等,題材多樣,涉獵童話、電影、閱讀、繪畫、音樂和足球等。西西於本年度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殊榮,為首位獲獎的香港作家。

西西與喬治亞微型屋

西西與水滸系列故事熊
館藏精粹:西西的喬治亞屋與水滸五熊
1989年,西西確診乳癌,康復後因後遺症致右手失靈,遂改用左手寫作,又以製作微型屋和毛熊等作物理治療,並先後出版《我的喬治亞》及《縫熊志》等作品。西西捐贈的微型屋,藍本為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式建築。微型屋購入時只是沒有著色的白木框架,要由西西自行配砌,加配地庫、閣樓,添置家具及玩偶。西西在〈我的喬治亞房子〉,自言過程中「我忽然變成木匠、油漆匠、室內裝修師傅了」。後來因西西家中地方狹小,拆去微型屋屋頂及底座,遂成今貌。
《我的喬治亞》在2008年由台灣洪範書店出版,西西捐贈予中大圖書館的手稿〈《我的喬治亞》寫作計劃稿〉,正顯示了作者如何構思和編排全書的章節。何福仁在〈解讀「我的喬治亞」〉中,指出「全書主要的情節,就是敘事者如何營建、構造這房子的細節,辦法是邊學邊做,試錯、調整;並且參考其他,這包括閱讀、觀察、思考。這是一個認知、學習的過程。 」或者,本書除了是西西「重建自己的記憶」的方法,更可視作《我城》的前傳。

喬治亞微型屋內部特寫
在與何福仁合寫的〈對談:毛熊與漢服〉中,西西提及自己開始做毛熊,原因是「2005年4月,砌完了微型屋,屋子裡實在放不下更多的屋子了,右手日漸失靈,要做一點物理治療」,因此改為縫製毛熊。至2009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縫熊志》,以圖文記錄西西製作的中國古代服飾熊、中外故事熊等系列毛熊。西西把水滸系列故事熊捐贈予中大圖書館,五隻毛熊分別為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鼓上蚤時遷、沒羽箭張清及青面獸楊志(下圖左起)。在〈毛熊旅行團〉中,西西提到她「翻了一堆熊書本和雜誌,心想,怎麼沒有中國模樣的,除了熊貓?」遂決定縫製水滸系列。
何福仁為《縫熊志》作〈序:我們的名字叫熊〉,他認為西西的水滸英雄、古代服飾熊,乃「提升毛熊的文化內涵,落籍中國社會的嘗試」,兼具中國文人畫的「寫意」之妙。西西無論玩玩具、寫玩具皆引人入勝,誠如何福仁所言:「從微型屋到毛熊,本來是玩具,一個人卻可以玩出種種創意。」
館藏精粹:西西的喬治亞屋與水滸五熊
水滸系列故事熊
(圖片由何福仁先生提供)
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
2018年10月4日,西西女士、何福仁先生、辛其氏女士、朱楚真女士及黃怡女士在樊善標教授陪同下到訪香港文學特藏。訪問期間觀看了手稿、作家簽名本及香港文學檔案等館藏。

西西與何福仁先生合影
2018年10月5日,香港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黎活仁教授與內地學者到訪香港文學特藏。訪問期間觀看了手稿、作家簽名本及香港文學檔案等館藏。

黎活仁教授(後排右三)與內地學者合影
2018年10月6日,金文泰中學師生到訪香港文學特藏。訪問期間觀看了手稿、專題展櫃及喬治亞微型屋等館藏。

金文泰中學師生與喬治亞微型屋
2018年10月30日,國立台灣文學館展示教育組組長陳秋伶女士、組員蔡宗勳先生及簡弘毅先生到訪香港文學特藏。訪問期間觀看了手稿、香港文學檔案、專題展櫃及喬治亞微型屋等館藏。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員(右一至三)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