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舊物:鄧偉賢先生藏書畫信札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圖書館將於9月7日至10月7日在大學圖書館地下舉辦「南陽舊物:鄧偉賢先生藏書畫信札展」。鄧偉賢先生(1939–2013)字德興,號希之,晚號企盦,先祖遠溯南陽郡望,1939年香港新界元朗廈村出生,祖父鄧照、父親鄧祥均為牙醫,有名於時。鄧氏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師從孫云遐(1895–1984)、戴君仁(1901–1978)、臺靜農(1902–1990)、李漁叔(1905–1972)、鄭騫(1906–1991)、屈萬里(1907–1979)、王叔岷(1914–2008)及孔德成(1920–2008)等文史名學者;畢業後歸港,任教柏雨中學及救恩書院。
鄧氏潛研國學,尤諳詩文聯語及新界風俗文獻掌故,回港後於國學名宿陳湛銓先生(1916–1986)過從甚密,時與何乃文、何文匯、洪肇平、曾廣才諸詩友談文論藝,切磋砥礪;1991年鄧氏移民加拿大後仍魚雁相通,詩文互評隲,疑義相與析。鄧氏2013年病歿加拿大多倫多,遺著2014年輯《鄧偉賢先生集》,生前所藏翰墨2016年曾公開展出,普藝出版社梓行《鄧偉賢書畫信札珍藏集》,部分藏品後得其夫人黃燕冰女士慷慨捐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於2018年九月在大學圖書館舉辦「鄧偉賢先生藏書畫信札捐贈典禮」及「南陽舊物:鄧偉賢先生藏書畫信札展」。
是次展覽展出鄧氏家藏墨寶如鄧爾雅(1884–1954)題贈其祖父之嵌名聯,並有鄧氏師友之詩文題贈、信札與及鄧氏本人手迹,包括臺灣學者孫云遐、戴君仁、臺靜農、李漁叔、鄭騫、屈萬里、王叔岷及孔德成,香港、海外詩詞書畫名家香翰屏(1890–1978)、曾克耑(1900–1975)、陳湛銓(1916–1986)、吳天任(1916–1992)、馬兆麒(1916–2013)、湯定華(1918–2015)、顧植槐(1919–2008)、蘇文擢(1921–1997)、陳一豫、何乃文、陳卓、何文匯、洪肇平、曾廣才等。鄧氏1960年曾撰七律〈過宋王臺公園感賦呈簡又文教授〉,2010年獲《譯叢》英譯刊載,其生前摯友、書法家曾廣才先生特為是次展覽以楷書書鄧氏原作展出,以表懷念。

南陽舊物:鄧偉賢先生藏書畫信札展
本地文訊
即日至9.30 (截稿日7:00pm前) |
「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徵文比賽 比賽組別(1):公開組 創作文體:小說 主題:滾 字數:6,000-8,000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比賽組別(2):中學組 截止日期:9月30日下午7時前(以電郵接收時間或郵戳為準) 詳情:請見網址 |
2018.9.1-2 (1:00pm-8:00pm) |
「念念不忘,必有好書——文學館開學舊書傾銷好周末」 地點:nomad nomad(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8樓) 主辦:香港文學生活館 特別鳴謝:艺鵠 nomad nomad |
2018.9.2 (2:00pm-4:00pm) |
《掌中花》極短篇小說分享會 地點: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講者:盧偉力 嘉賓:陳炳釗 主辦:The Rabbit Press 協辦:里人文化事業 |
2018.9.7 (5:00pm-7:00pm) |
露港秋唱─古典詩詞曲朗誦雅會2018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進學園 合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
2018.9.7 (7:00pm-8:30pm) |
《流光月淘》新書發佈會 方舒眉與讀者共話文化藝術 地點: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講者:方舒眉 主辦:世紀文化有限公司 |
2018.9.8 (2:00pm-4:00pm) |
閱讀新蒲崗的文學傳奇 地點: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主持:羅樂敏小姐 講者:陳智德先生 唐睿先生 主辦:水煮魚文化製作 |
2018.9.8 (5:00pm-7:00pm) |
文學的困惑,香港的困惑 地點: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主持:馬世豪博士 講者:周保松教授 吳美筠博士 主辦:商務印書館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 |
2018.9.15 (5:00pm-6:30pm) |
《西西研究資料》座談會:這麼一套書的編成:緣起、過程、體會 地點:尖沙咀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B108-B113,B115 & B139號舖) 講者:何福仁 樊善標 王家琪 甘玉貞 趙曉彤 陳燕遐 主辦:中華書局 |
2018.9.15-10.20 (逢周六) (3:30pm-5:30pm) |
2018年青年創作坊 :微型小說 地點:油蔴地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主持:秀實先生 林浩光博士 講者:徐振邦先生 殷培基先生 陳德錦博士 人數:35人 截止報名日期:2018年8月1日 合辦:香港公共圖書館 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 《香港文學》 《聲韻詩刊》 |
2018.9.18 (2:30pm-4:00pm) |
談二十年代香港詩壇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地下 研討室(1) 講者:程中山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合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
2018.10.11 (4:30pm-6:00pm) |
香港的律詩創作比賽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地下 研討室(1) 講者:何文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合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八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 181 期
風雅傳承:香港開埠以來古典詩文文獻展
香港開埠以來,古典詩文創作風氣大盛,詩社林立,名家輩出,著作甚豐,薪火相傳,至今未輟。2018年9月6日至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風雅傳承:第二屆民初以來舊體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集海內外學者探究百年中國舊體文學之成就。為配合會議,推動學術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聯同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合辦「風雅傳承:香港開埠以來古典詩文文獻展」,展出香港古典詩文集、珍貴手稿、歷史圖片等,鉤勒傳承軌跡,反映百年香港古典詩文成就。
展覽將於9月7日至10月28日在大學圖書館展覽廳舉辦。展覽期間設有講座,詳情請見本地文訊。

風雅傳承:香港開埠以來古典詩文文獻展
館藏精粹:高旅《困》
高旅(1918-1997),江蘇常熟縣人。原名邵元成,字慎之,另有筆名邵家天、孫然、牟松庭、勞悅軒等。畢業於江蘇省測量人員訓練所,又肄業於北平民國大學經濟系,投於著名史學家翦伯贊門下。1936年初嘗投稿於茅盾主編的《中國之一日》,獲取錄刊用。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上海《譯報》記者,桂林《力報》編輯、主筆,湖南、重慶《中央日報》戰地特派員,上海《申報》特派員等職。1950年應香港《文匯報》總主筆聶紺弩之邀來港任主筆,工餘亦參與文學創作活動,作品以歷史小說及雜文見長。
高旅在1952年於《文匯報》連載長篇小說《孔夫子與我》,至1958年由羅琅介紹給上海書局出版,更名為《困》,1962年再版。據〈高旅自傳〉,其「所知兩版印了五千冊」。在〈前記〉中,他自言小說「只是一個小縣城裏的一個家庭中的瑣事,不過總是教人感到滑稽的情節來得多;時間倒不算短,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戰,就有三十年,所以就用電影上的『蒙太奇』手法,一個一個鏡頭剪接起來。」小說以第一人稱敍述,大部份的人物沒有名字,但都實有其人,是作者「同裏面的人物打了四個月交道」才寫成的。
在〈後記〉中,高旅提到《困》的創作緣起:「那時回到江南故鄉,周圍的人事,已經面目全非,許多小資本家的幻夢,早已打得粉碎,不可能再恢復,他們大多有了認識,眼看新時代就要來了。因此,我就想把從前那種幻夢寫一篇,事實上是滑稽可笑的,可是也有血有淚。」在報上連載時「原意還要寫得長,把孔夫子在老一輩中國人中間的作用,寫得進深一點」;後來因「認為『爸爸』這個人物,大致已經刻劃出來」,「而所要渲染的主題,自以為已經差不多」,便把故事結束。據羅琅〈聶紺弩簡論高旅作品——紀念高旅逝世一周年〉,聶紺弩對此作甚為推許,在致高旅的信中指出:「君之小說,似以《困》最佳,寫自己易得同感。」

高旅《困》
館藏詳情:
香港詩文文獻相關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鄒穎文女士應學海書樓邀請,為學海書樓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辦之「中國文化講座系列 2018」演講及主持工作坊。講座已於2018年8月17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講題為〈「書海驪珠」之海隅風雅 ─ 中文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善本及香港詩文文獻〉,選講中大圖書館館藏廣東要籍多部,及在香港流傳的相關詩文書刊與書畫手稿。藏品介紹詳載講者2013年所編《書海驪珠 :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珍藏專輯》,並參考2011年所輯《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
除講座外,鄒女士2018年8月23日亦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主持工作坊〈文獻整理體驗工作坊 ─ 以學海書樓學者所藏故舊翰墨為例〉。講者曾為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整理香港時賢所藏故舊翰墨多部,時賢多與學海書樓關係密切,有賴際熙太史、李景康先生、蘇文擢先生、潘新安先生及潘小磐先生,工作坊以編輯上述書籍的經驗與參加者分享整理詩文書畫文獻的工作。

中國文化講座系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