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倫先生手稿及藏品捐贈
李兆輝先生將父親侶倫先生藏品捐贈予中大圖書館收藏,包括手稿、照片等珍貴資料,特此致謝。

(左起) 劉麗芝女士、李兆輝先生及黃念欣教授

李兆輝先生在黃念欣教授陪同下觀看侶倫先生展櫃
第 177 期
到訪嘉賓
2018年4月30日,侶倫公子李兆輝先生、單國鉞教授、董啟章先生在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盧瑋鑾教授、中心主任黃念欣教授及圖書館職員陪同下,參觀香港文學特藏。訪問期間觀看了侶倫先生展櫃、手稿、香港文學檔案及善本書庫等館藏。侶倫(1911-1988),原名李林風,又名李霖,筆名侶倫、林風、林下風等。生於香港,為土生土長的作家及資深新聞工作者。侶倫從事文學創作六十年,二十年代末即參與開拓香港新文藝的行列。1926年在《大光報》副刊發表新詩《睡獅集》,1928年於《伴侶》發表短篇小說。1929年與謝晨光等組織「島上社」,創辦文藝雜誌《島上》。他曾任職《南華日報》,期間與副刊作者組成「文藝茶話會」,出版《新地》周刊,推動香港文藝活動。後來轉入香港南洋影片公司任編劇、《華僑日報.文藝周刊》編輯。他在五十年代創作了大量小說和散文,以195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窮巷》為代表作。到了六十至八十年代,仍然筆耕不輟,堪稱「香港新文學拓墾者」。

(左二至六) 黃念欣教授、單國鉞教授、董啟章先生、李兆輝先生、盧瑋鑾教授
2018年4月17日,《字花》編輯部到訪香港文學特藏,訪問期間觀看了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文學刊物等館藏。《字花》於2006年4月創刊,以青年作家、學者與視覺藝術人,組成多元的作者和編輯群,以風格鮮明、堅持文學藝術本位、創作與評論兼重的方式,同時向漫畫、視藝、電影、劇場等其它藝術範疇邁進。雜誌時有活潑形態、尖新視角,展現文學與公共性議題的連結可能,打破不少界域的藩籬,突破關於文學的刻板印象。

《字花》編輯部參觀香港文學特藏
本地文訊
2018.5.5-6 (11:00am-8:00pm) |
第二屆書墟文化節 – 閱讀的可能 地點:荔枝角 D2 PLACE ONE 2樓(荔枝角站D2出口) 主辦:Market Fairish |
2018.5.5 (2:30pm-4:30pm) |
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無形》發佈會暨講座 地點:灣仔動漫基地3樓 講者:朗天 淮遠 韓麗珠 主辦:《號外》 |
2018.5.13 (2:30pm-4:30pm) |
第四十二屆與第四十三屆青年文學獎得獎文集發布會 地點:旺角序言書室 講者:李洛霞 璇筠 袁兆昌 主辦:青年文學獎 |
2018.5.19 (2:30pm-4:30pm) |
2018年文學月會︰自作 • 多情 ── 中文老師只能自「作」多情? / 人在旅途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者:蒲葦先生 鄭蕾博士 合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文學推廣平台 |
2018.6.16 (2:30pm-4:30pm) |
2018年文學月會︰自作 • 多情 ── 我的文學創作與觀察 / 「莫將唐宋滯胸中」 – 談談古代詩論對我創作的啟迪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者:張志豪先生 董就雄博士 合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文學推廣平台 |
2018.6.23 (2:00pm-4:00pm) |
重訪「坐忘齋」:作家姚克的香港歲月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 主持:何杏楓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講者:盧偉力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 報名詳情:http://www.lib.cuhk.edu.hk/tc/node/1943 查詢:3943 8740 / 3943 7305 合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
2018.6.28-7.15 (2:30pm-4:30pm) |
第十二屆香港文學節 詳情:請留意主辦單位網頁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
2018.7.7-8.11 (逢周六) (2:00am-4:00pm) |
2018年青年創作坊 :散文 地點: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主持:陶然先生 蔡益懷博士 講者:周蜜蜜女士 施友朋先生 梅子先生 陳曦靜女士 潘步釗博士 樊善標教授 人數:35人 截止報名日期:2018年5月23日 合辦:香港公共圖書館 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 《香港文學》 《聲韻詩刊》 |
2018.9.15-10.20 (逢周六) (3:30am-5:30pm) |
2018年青年創作坊 :微型小說 地點:油蔴地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主持:秀實先生 林浩光博士 講者:徐振邦先生 殷培基先生 陳德錦博士 人數:35人 截止報名日期:2018年8月1日 合辦:香港公共圖書館 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 《香港文學》 《聲韻詩刊》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八年四月三十日
館藏精粹:侶倫《窮巷》劇本手稿
長篇小說《窮巷》最初於1948年開始撰寫,在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連載,凡二十萬字,於1952年出版單行本。電影劇本《窮巷》則「完成於一九四八.五月十日晚」。劇本約三、四萬字,取名為《人間何世》。全劇分75場,每場均註明人物、情節、時間、氣氛等提示;寫在中華書局橙色網格原稿紙上,再裝釘成冊,侶倫並為劇本封面手寫「窮巷」藝術字體。
許定銘在〈劇本《窮巷》的發現〉一文中,(註一)分析比較了小說和劇本,認為兩者「都是寫高懷、杜全、莫輪(劇本內叫莫林)和羅䢖四個年輕窮人,在戰後香港窮巷裡掙扎求存的故事」,雖然開首明顯不同,「但故事發展下去,走勢卻是相當接近的」。據其推論,侶倫撰寫小說時,應是「先用劇本《窮巷》作大綱,把整個故事概要寫好,再用心寫小說《窮巷》的」。
《窮巷》是一部侶倫自言「比較滿意的作品」,在〈不算自傳——致答四川大學一講師〉指出,相比起初期的感傷主義作品,他「隨着個人視野的擴大,後期作風便有所演變,題材傾向於社會範圍」,而且仍然以都巿作背景。正如作者在《窮巷.初版後記》所言,「時代在進展之中,許多事情都成為陳迹了。然而我相信,在地面的某種角落裏,像這裡所記錄着的社會現象,是依然存在的。因此,我毫不遲疑地讓這部作品面世了。」
《窮巷》電影劇本手稿流轉至本館,其中尚有一段因緣:侶倫公子李兆輝先生本擬把劇本及剪報等珍貴資料贈予《侶倫卷》編者許定銘先生,惟許先生認為「這麼珍貴的文物,是應該留在圖書館的閉架庫,而不是藏在私人手裡的」,(註二)把資料歸還李先生之餘,更建議其捐贈至本館作永久保存。蒙李兆輝先生慷慨捐贈,以及許定銘先生無私之舉,謹申謝意。
(註一)許定銘:〈劇本《窮巷》的發現〉,香港文化資料庫,2018年3月3日。下載自香港文化資料庫,2018年4月30日。網址:
https://hongkongcultures.blogspot.hk/2018/03/blog-post.html。
(註二)許定銘:〈侶倫手稿珍貴且罕見〉,香港文化資料庫,2018年3月15日。下載自香港文化資料庫,2018年4月30日。網址:
https://hongkongcultures.blogspot.hk/2018/03/blog-post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