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7 期
地文新誌:社區文學體驗計劃
「地文新誌:社區文學體驗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辦,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對象為大專學生,由作家劉偉成先生和鄒芷茵小姐擔任導師,分別帶領參加者走進中西區及沙田區。每區將有六節課堂活動,在九至一月期間,進行文學散步、寫作班、嘉賓訪談各兩次,讓參加者在實地考察和討論中積累素材,遊走於文學、歷史與地景,探索社區書寫的方法和可能。
本地文訊
2015.11.03-12.08 逢周二 (7:30pm-9:30pm) |
我街道.社區創作班—深水埗 上課地點: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導師:甄拔濤(作家及編劇) 謝至德(攝影師) 李香蘭(畫家) 節數:6節 按金:$400,必須完成6節課程後可獲全額退款,不接受單節報讀 名額:20人 主辦: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 |
2015.11.04 (7:00pm-9:00pm) |
多泡一會:靠泡而來的《鬼月鉤沉》 地點:油麻地中華書局2樓閱覽室 講者:周樹佳(民俗研究員、民俗文化課程導師) 主辦:香港中華書局 香港史學會 |
2015.11.06-12.11 及12月5日 (12月4日除外) 逢周五 (7:00pm-9:00pm) |
我街道.社區創作班—灣仔 地點:灣仔聖雅各福群會、香港故事館及香港文學生活館 導師:曾卓然(青年學者) 謝至德(攝影師) 李香蘭(畫家) 節數:6節 按金:$400,必須完成6節課程後可獲全額退款,不接受單節報讀 名額:20人 主辦: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 |
2015.11.11 (4:30pm-6:00pm) |
【進學園活動 • 藝文縱談】寫作馬拉松──從開始到《山上來的人》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進學園 |
2015.11.13 (5:00pm-7:00pm) |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詩節 主題:半變態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機構: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
2015.11.15 (2:00pm-4:00pm) |
【香港文學有故事 系列講座】都市有定格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 主持:曾卓然 講者:樊善標 馮偉才 關永圻 機構:商務印書館 |
2015.11.15 (2:30pm-4:30pm) |
黃霑 – 故事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者:吳俊雄(梁款)博士(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機構:香港公共圖書館 |
2015.11.21 (2:30pm-5:30pm) |
2015年文學月會 / 香港文學專題講座:戲劇大師鍾景輝•圍讀劇本 : 戲劇大師的道路 – King Sir 精選劇本圍讀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主持:呂志剛先生(觀塘劇團總監) 講者:鍾景輝博士(香港戲劇協會會長) 主辦:香港公共圖書館 協辦:觀塘劇團 |
2015.11.21 (3:30pm-5:00pm) |
一起走進從前的油尖旺 – 墨.寫油尖旺 地點:油蔴地公共圖書館 機構:香港公共圖書館 合辦:生命工場 油尖旺區議會 |
2015.11.28 (3:30pm-5:00pm) |
墨‧寫油尖旺 地點:花園街公共圖書館 機構:香港公共圖書館 合辦:油尖旺區議會 |
2015.12.5, 6 (12:00pm-20:30pm) (11:30pm-19:30pm) |
九龍城書節 主題:雪地裡種花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主辦:九龍城書節 共同策劃: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
2015.12.19 (2:30pm-4:30pm) |
2015年文學月會 / 香港文學專題講座:「香港文學記憶」系列 ── 第二講:三及第雜文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主持:鄭政恆先生(文學評論人) 講者:黃仲鳴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主辦:香港公共圖書館 協辦:《武俠世界》雜誌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讀寫我城
「讀寫我城:初中學生文學景點考察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為期兩年(2015-2017),舉辦共十二次文學景點考察活動。計劃以初中生為對象,由香港青年作家帶領學員遊走香港不同地區,到現場閱讀、體會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以文字記錄我城發展的一點一滴。
館藏精粹:西西〈為什麼看足球〉手稿
西西,原名張彥,一九三八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中山。西西在上海完成小學課程,一九五O年隨父母定居香港,後於協恩中學畢業。西西最早的作品發表於五十年代的《人人文學》,是一首十四行詩;中三時參加雲碧琳主編的《學友》徵文比賽,越級得高級組首獎。
六十年代的西西,擔任過《中國學生周報》詩頁編輯,亦曾與友人創辦《大拇指》及《素葉文學》,並擔任編輯。西西著作極豐,包括新詩、小說、散文、童話、劇本、翻譯、專欄等不同種類;其作品〈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台灣《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1984),《西西卷》獲市政局第二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1993),她亦於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
〈為什麼看足球〉是西西傳給台灣《中時晚報》編輯汪家明先生的手稿,共四頁。在文中,西西解釋了自己「和足球打交道」的原因:「我自小也只是個抱布娃娃長大的女孩,又沒踢過足球,喜歡足球運動,當然因為家父是足球裁判員。他常常帶我上球場,日子湮遠,我愈來愈覺得足球場上充滿了父親的影子。」好友何福仁在〈西西傳略〉中提到,西西的父親「從上海到香港,一直先後兼任甲組足球隊教練及裁判員。」自小隨父親上球場,她「一點一點慢慢學習看足球」,也由衷地喜歡了看足球。
一九九O年的意大利世界盃舉行期間,西西每天於《明報》撰寫專欄「西西看足球」,「居然一口氣看了三十多天球賽」,把「五十二場,幾乎每天兩場」的球賽看遍;雖然「看得昏頭轉向」,這段時間卻是她當時「最愉快的一段日子」。專欄經刪改、貫串後,載於《耳目書》的〈看足球〉內。
西西認為,「足球場是一個多姿多采、變化萬千的世界」,「可以牽動無數人的悲苦、憤怒、哀傷」。球場這個巨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數萬人,非常自由自在,可以大聲喊叫,可以穿拖鞋、短褲,可以講粗野話」;它同時是平民化的場所,「你只是就球論球,你的褒貶,大抵與球員的膚色、種族和信仰無關。」因此,她把世界盃比喻為「狂歡節」、「大嘉年華會」,這一個月裡熱鬧連場,任何身份、地位的人都可以打成一片。
足球「有不同的民族風格,兩種風格對賽」,在西西眼中,每屆世界盃都是一部長篇的「複調小說」。她在〈看足球〉中寫道,世界盃「呈現許許多紛雜而又各自獨立的聲音,不同的意識,彼此爭持、交流,而且,按照遊戲規則,它們是平等的。有的情節,還沒有發展,就中斷了,叫人嘆惜;有的,觀眾都不看好,卻峰迴路轉,幾乎成為了主線。彷彿它們都是有生命似的,也同時在觀看着觀眾。至於角色,有的分配了一大堆臺詞,因為這個那個理由,結果沒有演戲;也有的,因為努力,很快就從配角變成要角。」
對於世界盃這本需要挑燈夜讀的「大小說」,西西表示「好的書,我們會慢慢地讀,細細體味,總害怕太快讀完」,正如意大利世界盃,雖然讓她看得「眼紅、牙痛,耳裏彷彿灌滿了水,休息了一個多月才恢復」,卻依然津津有味。
館藏詳情:
〈為什麼看足球〉:手稿 4 葉 作者西西 [葉 1]傳中時晚報編輯汪家明先生(共 4 頁)
欲查閱其他西西手稿及剪報,可檢索下列藏品:
1.〈玫瑰阿娥的白髮時代〉:手稿 25 葉 [葉 1]古 23 附手寫改正 作者西西
2.〈六月球場;錦上添花;打響頭炮;意式足球;足球如文章;引球為鑑;足球與鐵塔〉:《明報.西西看足球》剪報 7 張
3.〈不如無書〉:剪報 1 張 《閲讀筆記》 作者西西
4.〈鐵幕足球〉:剪報 1 張 《明報.西西看足球》
5.〈出局大軍〉:剪報 1 張 《明報.西西看足球》
6.〈神射手之戰〉:剪報 1 張 《明報.西西看足球》
7.〈西西致古兆申信函〉:手稿 1 葉 [葉尾]12-3-97
查閱手稿需知:
檔案資料只可以在特藏閱覽室使用。如有查詢,請致電特藏組3943-8740 或電郵至 spc@lib.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