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力量」活動消息
「2014年11月21日,「書寫力量‧藝文縱談:敲響時代,唱自己的歌」於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進學園圓滿舉行。是次「藝文縱談」由陳燕遐博士主持,請來著名音樂人周博賢先生與同學分享音樂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繫,如何從社會脈絡抽取合適題材再加以提煉,並討論創作人應如何在當下脈動的社會中自處。詳情請瀏覽「書寫力量」網頁及facebook群組。
第 136 期
「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
2014年11月12日,中山大學中文系黃修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廖志強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樊善標教授陪同下,到訪香港文學特藏,期間參觀「香港文學檔案」、文學珍本等館藏。黃修己教授早於八十年代發表多部中國現代文學論著,包括《中國現代文學簡史》(1984)、《中國現代文學史講授綱要》(1986)、《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1988)、《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 》(1995)、《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2008)等,至今筆耕不斷,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奠下重要基礎。
本地文訊
2014. 11.28-29, 12.4-6 | 《紅玫瑰與白玫瑰 》多媒體音樂話劇 主辦:進念.二十面體 |
2014.11.29 (7:00 pm – 9:00 pm) |
「莊子怎樣想?錢鍾書怎樣寫?」 主持:郭梓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老師) 講者:馮睎乾(張愛玲研究者)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會議室 |
2014.11.29 (4:30 pm – 5:30 pm) |
隨意讀詩 主持:璇筠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文藝角 |
2014.11.29 (4:30 pm – 6:30 pm) |
「《雕刻城市》-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與我」公開講座 嘉賓:鄧小宇、張婉雯、黃怡 主持:謝傲霜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 主辦:浪人劇場 協辦:香港文學生活館 |
2014.11.29 (7:00 pm – 9:00 pm) |
《我們總是讀西西》放映+映後座談會 講者:陳燕遐(香港中文大學自學中心高級講師)、 陳芊憓(電影工作者)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 |
2014. 11.29-30 | 第六屆九龍城書節 主辦:九龍城書節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九龍聯合道135號) |
2014.11.30 (1:00 pm – 3:00 pm) |
當世界一分為二 講者:羅永生、陳慧、朗天、韓麗珠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資源中心(1/F) 主辦:香港文學館 |
2014.11.30 (4:00 pm – 5:00 pm) |
Kubrick Poetry ‧ November 主持:Polly Ho, Atom Cheung, & Florence Ng 地點:1/F broadway cinematheque |
2014.11.30 (4:30 pm – 6:00 pm) |
陳智德《地文誌》未完的故事 講者:陳智德 主持:陳麗娟、璇筠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 |
2014. 11.28-29, 12.4-6 | 《紅玫瑰與白玫瑰 》多媒體音樂話劇 主辦:進念.二十面體 |
2014. 11.29-30 | 第六屆九龍城書節 主辦:九龍城書節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九龍聯合道135號) |
2014.12.6 (2:30 pm – 4:30 pm) |
2014年文學月會 香港文學專題講座:「香港新詩的存在」系列 講題:第三講:香港新詩在廣東 主持:秀實先生(香港詩歌協會會長) 講者:黃永健教授(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蔡益懷博士 |
2014.12.28 (3:00 pm – 5:00 pm) |
漂書分享會 地點:油街實現(香港北角油街12號) 主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閱行者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館藏精粹:趙滋蕃《半下流社會》
《半下流社會》為趙滋蕃(1924-1986)首部長篇小說,為他的成名作。《半下流社會》由張國興創辦的亞洲出版社於1953年11月出版,為該社成立初期出版的書刊。趙滋蕃於德國出生,抗戰爆發後回到中國,中學畢業後攻讀湖南大學數學系,抗戰勝利他回湖南大學任教兼攻哲學與經濟。隨着內戰爆發,趙滋蕃流落香港,曾落戶石塘嘴天台、調景嶺木屋,底層的生活經驗成為《半下流社會》的題材。小說發表後,趙滋蕃隨即加入亞洲出版社任編輯,並主編《亞洲畫報》。據戴天表示,《半下流社會》「曾經傳誦一時,出至數十版」,先於1954年4月再版,其後更多次再版,並由亞洲影業改編成電影。丁平認為「這本小說,改變了趙滋蕃的命運──他從一個拾垃圾的浪人,一變就變成了一位名小說作家」。
《半下流社會》為作者「苦熬五十八個通晚」,「終於一口氣逼成」的長篇小說,描寫了國共內戰後,五十年代初期來港的難民的現實生活,被認為是五十年代「難民文學」、「流亡文學」的「扛鼎之作」。趙滋蕃在小說中敘述了留港期間的底層經驗,張詠梅認為「《半下流社會》基本上採取寫實的手法,運用較傳統的說故事方式,借助小說人物的對話帶出作者的想法」。《半下流社會》雖帶有強烈的反共立場,卻未限制作者的社會想像。陳智德指出:「小說對香港上流社會的批判,以個人化的疏離和冷漠,批評資本主義缺乏集體理念的社會模式,小說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它雖然多處提出直接的反共言論,而其小說故事卻呈現社會主義式的社群理想」。
書中輯有趙滋蕃兩篇自白文章〈我對於人生的體驗〉和〈我為甚麼寫《半下流社會》?〉,前者記述了作者流落香港的底層體驗,後者則講解了《半下流社會》的寫作動機。趙滋蕃的自述展示了他的寫作信仰:「從現實生活中發掘出的題材,從同情的交感找到的藝術衝動,從血淚生涯中迸擊出來的靈感,一直融貫進了這部創作。若果文學要反映時代,推動時代;要記錄人生,豐富人生;我想:這部小說也許盡到了它部份的責任」。正如戴天在〈說說趙滋蕃〉所說,《半下流社會》既是「記實小說」,同時「洋溢着理想主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