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9 期
遊於藝——盧瑋鑾教授(小思)小物珍藏展
盧瑋鑾教授(小思)一生致力香港文學與文化的文獻蒐集,自謂文學史的「造磚者」。這些文化歷史的「磚」結實、考究、別出心裁,全賴小思老師對民間尋常萬事萬物有情,觀察入微。「遊於藝」將展示學者盧教授遊走於不同興趣,對小物玩藝充滿好奇的另一面。
從少年時代的各種戲票、車票、文藝活動場刊、青年讀物,可見整理和發現的興趣;各種「豆本」小書、「睡貓」造像,與溫馨的理想書房模型合而為一;中式版畫風格海報,以及里巷店舖之街景模型,道出盧老師的日影之思;《花生漫畫》與可口可樂的物品,則為六十年代美式文化生活留痕;而香港庶民生活的各種「沙煲罌罉」、日常用品以至經典零食的微縮模型,滿載小思對民生與人間的凝視,也是她一頁頁香港故事的來源。
是次展出的藏品大都不在價值的名貴,而是希望參觀者可以感受與想像物與人的聯繫,從而回到小思溫暖有情的散文世界,以至於盧瑋鑾教授見微知著,上下求索,以及無私分享的學術精神。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2026年2月28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一樓香港文學特藏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及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導賞:團體(十人以上)如欲申請導賞服務,請電郵至 spc@lib.cuhk.edu.hk,並提供參觀日期、時間及人數等資料。導賞服務僅供非牟利機構申請。
是次展覽為2025香港書展「文化七月」活動之一。
館藏精粹:小思《小意思》
小思,另有筆名明川,原名盧瑋鑾,香港出生,是當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79年於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現代文學及香港文學,2002年退休。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09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傑出藝術貢獻獎」及「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之「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其四十年來致力為香港文學蒐集資料和文獻,並無私分享予研究者使用,讓本地文學得以延續與發展。小思的散文著作豐碩,包括《小思文選》中《小意思》、《思香 · 世代》、《我思故鄉在》三冊,以及《日影行》、《縴夫的腳步》、《一瓦之緣》等。
散文集《小意思》記述小思回憶中印象深刻的小事物,彰顯其個人品味。由於書中所描述的許多懷舊物品難以在市面上見到,小思便一一附上圖片,將它們重現年輕讀者眼前。這些小物品流行於不同時代中,在當時並不罕見矜貴,包括玩具、用具和食物小吃等,此書將它們分類為八個章節,分別是「小玩意」、「童年珍藏」、「時代憶記」、「物中情理」、「味道之外」、「兒時滋味」、「鹹甜回憶」、「吃的境界」。
小思收集物件的習慣是與父母的熏陶有莫大關係,母親好剪報,剪存時事新聞和中醫中藥資料,父親則「信手拈來,不太專一」。小思說自己的收藏態度跟父親一樣,並不認真,在「童年珍藏」一節中她將自己收藏歷程娓娓道來:幼年時的糖紙橡皮圈、中學時的車票戲票、食肆名片、牙籤袋、各地的茶包袋等。其珍藏並非是古書古玩之類,小思對它們的珍視使我們重新體悟到價錢不等同價值。然而這些收藏總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得到又失去,儘管失去是痛苦的,但此種「能捨」的精神鑄就了她強大的内心。
〈小酒杯〉是講述小思最喜愛的畫家豐子愷生前常用的一隻日式酒杯,由豐子愷夫人所贈,它「沒有顯赫的故事,沒有數字驚人的身價,但它卻深知一個老人二十七年來的情懷」。小思不僅詳細介紹了該酒杯的外形與圖案,更想像出其與老人相伴的歲月,虛實之筆法寫出悵然之嘆息。最後為了令此物得到歸宿,小思又將其送回了豐子愷紀念館「緣緣堂」。她認為實質的事物縱使無法永遠留存在身邊,但「相關的精神、人的思想卻可以傳播開去」,把失去的「苦楚散開」能「變成另一種力量」。可見書中的文字細膩深刻,說理見微知著。小思不以抒情為表達手段,而是以情為載體,賦予抒情小品更別樣的魅力,其真誠的語言凝聚著一種心靈的力量。
編者劉偉成認為小思的文章「篇幅短小,即便説理,都是言簡意賅,正中肯棨,最重要的是都有濃重的情意鋪墊,讀者即使對號入座,中了彈,亦會因那些情感軟墊而不致觸動其防衛意識,反之會謙恭自省。」
館藏詳情:
![]() |
小思《小意思》 |
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
2025年6月5日及27日,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師生參觀香港文學特藏。
2025年6月23日,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師生參觀香港文學特藏。
2025年6月27日,學術會議「字裏行間:早期現代與現代中國之文學及書籍文化」之參會學者參觀香港文學特藏。
本地文訊
即日起至 2025.8.31 |
「海角傳薪 – 文人琴家蔡德允女史」展覽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地下展覽廳 主辦:德愔琴社、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及音樂系 |
即日起至 2025.10.7 |
香港文學中的飲食書寫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 備註:請於圖書館開放時間內到訪。 |
即日起至 2026.2.28 |
遊於藝——盧瑋鑾教授(小思)小物珍藏展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一樓香港文學特藏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及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
2025.7.16-21 (10:00am-10:00pm), 2025.7.22 (9:00am-5:00pm) |
香港書展2025 地點:香港灣仔博覽道一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備註:展覽會關閉前45分鐘截止進場。 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 |
2025.7.16 (2:00pm-4:00pm) |
AI時代文學的生與死 講者:陳楸帆、王威廉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 S421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 |
2025.7.16 (6:30pm-8:00pm) |
記憶的房間和未來的旅程:小說的想像和真實 講者:龔萬輝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 S226-227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 |
2025.7.17 (11:00am-12:30pm) |
AI和文化革命——人類中心主義的終結 講者:朱嘉明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421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 |
2025.7.17 (2:00pm-3:30pm) |
寫到老,也吃到老 講者:舒國治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 S226-227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 |
2025.7.17 (4:00pm-5:30pm) |
飲過珠江水,方有《粵食記》 講者:三生三笑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421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 |
2025.7.18 (11:00am-12:30pm) |
一幅古地圖中的全球史故事 講者:葛兆光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1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 |
2025.7.18 (3:30pm-5:00pm) 額滿 |
從魯迅到張愛玲 講者:李歐梵教授、許子東教授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1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
2025.7.19 (11:00am-12:30pm) |
食色性也:中國現當代小說中的世情男女 講者:許子東教授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 5G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
2025.7.19 (12:30pm-2:00pm) |
千里長河一旦開——由《北上》談京杭大運河 講者:徐則臣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1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
2025.7.19 (2:00pm-3:30pm) |
正道 講者:馮唐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 5G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
2025.7.19 (5:00pm-6:30pm) |
與龍應台面對面——做一個天真野生的博物學家 講者:龍應台教授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 5G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
2025.7.20 (11:00am-12:30pm) |
遠路上的新疆飯 講者:劉亮程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1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
2025.7.20 (3:00pm-4:30pm) |
個體生長: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人生座標 講者:劉同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 1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
2025.7.20 (5:30pm-7:00pm) |
到歷史現場去——以《走神》為例談讀史心得 講者:王躍文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421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
2025.7.21 (2:00pm-3:30pm) |
寫作,在家庭餐桌上 講者:洪愛珠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6-227 備註:請預先報名留座。 |
2025.8.2
(2:30pm-4:00pm) |
2025年「與作家會面」︰書寫快樂 – 自然書寫的療癒力量:從生命低谷出發 講者:葉曉文女士(作家) 地點:沙田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備註:粵語主講。免費入場。講座於舉行前2星期開始接受電話登記留座。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
2025.8.23
(2:30pm-4:00pm) |
2025年「與作家會面」︰書寫快樂 – 寫作為甚麼快樂? 講者:潘步釗博士(作家、資深教育工作者) 地點: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備註:粵語主講。免費入場。講座於舉行前2星期開始接受電話登記留座。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
2025.9.6, 13, 27; 10.4, 11, 18, 25 (2:30pm-4:30pm) |
2025年新手寫作坊:小說 主持:章品先生、賴慶芳博士、林馥女士、霍森棋女士、溫耀昌先生、秀實先生、蘇曼靈女士、楊興安博士 講者:楊興安博士、林馥女士、賴慶芳博士、溫耀昌先生、霍森棋女士、蘇曼靈女士、秀實先生、章品先生 地點:九龍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截止報名日期:2025 年8 月 7日 備註:寫作坊以粵語/普通話進行。名額為30人。 合辦: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小說學會 |
資料來源:各主辦機構網頁及相關資料 |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二零二五年七月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