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的短篇小說集《阿剌伯海的女神》初版於1946年上海,收錄了六篇短篇小說:〈內外〉、〈本質〉、〈小刺兒們〉、〈助產士〉、〈郭慶記〉和〈阿剌伯海的女神〉,全部寫於三十年代,屬早期的小說創作。與作者上海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阿剌伯海的女神》以「夜窗書屋」名義自行出版,再交由其他書店發行經銷。徐訏南來香港後將書再版,配合粵語譯音更名為《阿拉伯海的女神》,內容和編排幾乎不變,由商務印書館承印,出版者則保留了「夜窗書屋」的名義。

徐小說集按作品的寫作時間順時排序,呈現了作者小說創作的不同階段。〈內外〉(1932)和〈本質〉(1932)為徐訏早期創作的短篇小說,作者當時剛從北京大學攻讀哲學系畢業。這兩篇小說與後來的〈郭慶記〉(1936),皆表現了對社會低下階層的關懷,雖然寫法與當時的普羅作家有明顯差別,仍可視為對當時文學思潮的回應;〈小刺兒們〉(1933)則以荒誕的筆調,敘述了二三十年代民國的混亂政治;〈助產士〉(1934)透過時間帶動描寫主人公的心理,呈現了現代人的生存狀態;〈阿剌伯海的女神〉(1936)則流露着異國情調,鋪陳奇情情節,奠定了作者日後的風格。

徐訏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再修讀心理學,嘗試將學術知識滲入創作之中。〈本質〉直接由主人公對愛情心理的探討,如金宏達所言,「顯示這位攻讀心理學的年青學人已試圖將其學術興趣投注於小說創作」。〈助產士〉則避開了直接描述,以懸念鋪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顯示作者嘗試從不同的形式敘述人物心理。

書名同名作〈阿剌伯海的女神〉為集中篇幅最長的一篇,有論者甚至視之為中篇小說。按王璞在〈徐訏小說藝術初探——細讀《阿拉伯海的女神》和《鬼戀》〉中的劃分,〈阿剌伯海的女神〉屬於徐訏小說創作的第二階段,認為〈阿剌伯海的女神〉「無論在結構的複雜多變、時空變化的嫻熟把握、和容量的深度方面,都達到中國現代小說前所未有的高度」。金宏達則在〈運筆於靈魂的兩方面──徐訏小說論〉中說:「在這篇小說(〈阿剌伯海的女神〉)中,想像張開了詭麗的翅膀,借助夢幻,演出了『我』與阿剌伯海女神一段迷離惝恍的奇情、奇戀」。這種「奇情」為後來的《鬼戀》所繼承,漸成徐訏小說的一種風格。

《阿剌伯海的女神》

© 2025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