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滋藩的《半下流社會》是香港五十年代一部重要小說,是作者「苦熬五十八個通晚」,「終於一口氣逼成」的長篇小說。此書最初由香港亞洲出版社於1953年11月出版,1954年4月再版,其後多次再版。
1953年7月,趙滋藩為即將出版的小說寫了一篇自白文章——〈我為甚麼寫《半下流社會》?〉,清楚向讀者表白他寫這部小說的感受和目的。趙滋藩形容自己的創作過程是「差不多每一萬字,要拼掉一磅血肉」,旨在寫出「一個交織著希望和失望,糾纏著新生和滅亡的時代」。作者認為「半下流社會」是「一個貧窮與不幸的世界,一個專制而褊狹的時代的象徵的十字架」。
《半下流社會》是趙滋藩第一部出版的長篇小說,描寫五十年代初期南來難民在香港社會的悲慘生活。作者透過居住在木屋區、調景嶺等貧困地區的人民,表現他們在無依無靠的景況下與大自然搏鬥,在政治權力、人性黑暗的漩渦中掙扎求存。趙氏認為文學若要反映時代、推動時代,或要記錄人生、豐富人生,《半下流社會》也許已盡了它部分的責任。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