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出版社成立於1952年,由許冠三及孫述憲共同創立,早期位於九龍鑽石山大觀路十六號,據力匡所說,「後來經濟環境改善了,才遷出彌敦道來」,搬至九龍彌敦道749A二樓。五十年代大批文人從內地南來香港,縱使單靠純文學難以維持生計,張詠梅卻指出:「基於中國知識份子傳統以來對社會的承擔感,他們在艱苦匱乏的環境下辦出版社,希望在海外承擔復興文化的使命。」人人出版社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立。人人出版社最初有四大叢書:「人人文叢」、「平凡叢書」、「美國問題叢書」,以及「蘇聯問題叢書」。考察出版社的廣告標語,便能窺探出編者的出版理念。例如主力將本地文學作品編彙出版的「人人文叢」,編者就希望「通過文藝作家神聖的筆,它要失去希望者重獲奮鬥的信心; 要 熱 中權力的野心家重估人性的尊嚴」。

黃思騁的短篇小說集《當春天再來的時候》(1952年)為文叢的首部出版物,書扉印有「人人文叢」的出版宣言:「在我訪問過的作家當中,大都痛切表示他們丟開筆桿就失去了生命,不讓他們表達內心交戰着的問題,他們的生命就消沉黯淡──然而,有誰能比這個現實更有力呢?為此,我們決心流汗了,我們動員了人所可能動用的一切能力,來進行這件事情──當然,最有效的辦法,也就是最艱難的辦法──直至最近,我們總算被這教訓帶進實現的境地,人人文叢第一卷終於出世了。」文叢的出版,一方面帶着知識份子教育大眾的使命,另一方面亦有文人自救的意味。「人人文叢」的其他出版,有力匡的詩集《燕語》(1952年)及小說集《北窗集》(1953年)、黃思騁的短篇小說選《落月湖》(1953年)等等。

隨着人人出版社擴展業務,除了在原有的「四大叢書」加上「世界文學精華選」變成「五大叢書」之外,更出版了純文學雜誌《人人文學》。初期的主編黃思騁說:「《人人文學》的出版,和美國新聞處(現稱國際總署)是有點關係。因為人人出版社替他們印了十多本文學書籍,如《美國通史》等,賺了點錢,便用來辦這個刊物」。《人人文學》設有學生園地,更歡迎學生上編輯部參觀遊玩,當時在真光中學唸初中的西西就是常客,經常與力匡等一眾編輯交流,隨後更以筆名「倫」,於《人人文學》第20期發表處女作:「這首詩真是作出來的,從力匡的詩左學一句右學一句拼貼而成,是十四行詩, 全部押韻, 名叫《湖 上》寫什麼划艇啊、陽光啊故鄉啊之類,連想像都說不上只有押韻。」

1953年5月,《人人文學》出版第十期,並改版為半月刊,標誌着人人出版社的事業高峰。編者稱「這一期的選稿是人人文學有史以來最嚴格的一期」,載有林以亮(宋淇)、齊桓、百木(力匡)、夏侯無忌、黃思騁等人的文章。同時,人人出版社門市揭幕,除了售賣他們的出版物,亦有經銷他社的書刊,呈現了當時書店出版社一體化的時代面貌。人人出版社運作了三年左右,到1954年便宣告結束。

人人出版社之出版物 (左起):《人人文學》創刊號、力匡《燕語》和黃思騁《當春天再來的時候》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