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匡出版部成立於1927年,由孫壽康成立,「受匡」之名,廣州話與「壽康」同音。侶倫在連載文章〈香港新文化滋長期雜憶〉中,稱受匡出版部為「香港第一個新文化出版機構」。據吳灞陵1928年的文章〈香港的文藝〉,當時香港的書局多半沒有印刷書籍的,「有就不過是上海總局印成運來的,像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等」。歐陽山也有相似的觀察:「那時香港和廣州的書局,幾乎全部都不印書籍,如有也不過是從上海總局印成後運來的」。據歐陽山在〈同根相連的鮮花──訪歐陽山談香港文學〉所述,受匡出版部最初在廣州昌興街「先行掛牌成立」,後來遷至香港,也不是「堂皇地掛起招牌的出版機構」。侶倫指出,「 它的地址就是香港半山區亞畢諾道孫氏自己的住處。嚴格地說,它的存在是名義上的,沒有什麼正式的辦公室,更沒有發行部」。
受匡出版部的創辦人孫壽康,出生於1900年,為香港渡船公司的「買辦」,從事商貿卻熱衷於文藝,更利用職務之便,聯絡省港兩地文化界。因此,受匡出版部除了出版香港作家的書籍,亦會出版廣州作家的作品。孫壽康與歐陽山等人組織的廣州文學會關係密切,便協助出版「廣州文學會叢書」,最早出版的就是羅西(歐陽山)的詩集《墳歌》(1927年),以及會員的短篇小說合集《仙宮》(1927年),其後還出版了《紅墳》(1927年)、《湖畔的少女》(1928年)、《餘灰集》(1928年)、《嬰屍》(1928年)等。
作為香港首間新文學出版機構,受匡出版部為本地作家出版了不少作品,如黄天石(傑克)的《獻心》(1928年)、龍實秀的《深春的落葉》(1928年)、謝晨光的《貞彌》(1929年)等。此外,受匡重印了一部受魯迅、胡適等新文化旗手推崇的古典小說──清末張南莊小說《何典》(1928年),由廣州文學會重新校注,並採用了新標點。袁振英早於1918年在香港出版的《易卜生傳》(1928年),亦交由受匡出版部再版。此外,受匡出版部結集出版了不少歐美譯著,例如袁振英翻譯的《罪與罰》(1927年)、《牧師與魔鬼》(1927年),黃天石所譯之《戀春》(1928年)等。
據侶倫所述,受匡出版部在兩三年間共出版二十多種書籍,包括卅二開本的普通出版,和袖珍本的「一角小叢書」。孫壽康對書本的裝幀和印刷亦非常講究,「尤其是卅二開本的,通常是文字橫排,封面摺邊,封面飾畫富於藝術意味」。《仙宮》與《獻心》就屬於卅二開本,盧瑋鑾認為「其風格大膽脫俗,大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