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3年度

前排左起:樊善標教授、何杏楓教授、羅彥女士、麥梓晴女士、黃念欣教授

2022/23年度「香港中文大學金禧天庶獎學金」得主為:
1. 羅彥(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身份探索——論潘國靈《總有些時光在路上》的旅行書寫〉

      評審意見:

  論文主旨清楚,歸納有條理,引用豐富;在本科中是好論文,文章具水平。論文分為「游離」、「游牧」及「浪遊」三個層面,命名甚有巧思;然而三個層面都屬於身份問題,有何具體分別?其中「游離」是也斯的重要觀點,對潘國靈肯定有影響,但論文未有觸及。另外,如果擴闊論述視野,可考慮董啟章的城市敘事對潘氏的影響。每章之末有小結,表達十分清楚。資料處理細緻,學術態度嚴謹。〈附錄一〉的「寫作日期」應以真正發表的日期為準,而且並非特別的資料,可以不用列出。〈附錄二〉頗有趣,但與論文未見特別關聯。

      陳述

      得獎感言:

  首先,感謝大學圖書館及捐贈者設立金禧天庶獎學金。獲得此獎學金是我的榮幸,更是對我過往學習歷程莫大的肯定。

  本科學習過程中,我有幸遇上許多滿懷熱忱的老師,他們在本地文學研究的孜孜不倦與嚴謹,成為了我治學、為人的學習對象。

  猶記得修讀香港文學課時,黃念欣老師鼓勵我們無須證件化地定義香港文學,而是透過留意香港文學最新的發展及多讀作品建構對香港文學的想像。回想,當時的課堂成為了我思索論文題目方向的雛形。在本科論文寫作途中,感謝何杏楓老師的指點。她協助我跳出傳統香港文學的課題,建構自己的研究方向。撰寫過程中,亦感謝何杏楓老師亦不吝細心指正,助我精益求精。

  學士生涯告一段落,然學習的旅途永無止境。感謝盧瑋鑾教授的慷慨捐贈,使一眾對香港文學有興趣的同路人能夠在「香港文學資料庫」這片豐腴的土壤中找尋所需的養分。縱然我已暫且離開學生階段,資料庫將成為我以後繼續學習、留意香港文學的寶庫。

2. 麥梓晴(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研究生)〈論梁秉鈞詩作的藝術實踐——詩與畫作、文物、攝影的互動〉

      評審意見:

  論文有理論也有分析,內容踏實完整。講述梁秉鈞詩作部分很有驚喜,大量細讀和詮釋,行文流暢。申請人來自外地,但對香港的理解和搜集資料均做得不錯。論點主要跟隨葉維廉和周蕾的評論,如能在前人基礎上推展出新的方向和思辨會更佳。

  論文的研究對象質素很好,而「梁秉鈞」和「也斯」在本文中是兩個概念,或可比對寫詩的「梁秉鈞」和跨媒體的「也斯」;「跨藝術門類的對話」可以講得更多,考慮延展至其他範疇,例如也斯很關注的電影;並可引伸出詩與文物、檔案與論述或論文的討論。香港文學資料庫中有也斯講藝術的資源,可供引用,亦可引用多媒體資料,讓論文更深入和全面。此外,現時的配圖似乎較隨意,期待能選擇令人印象深刻的輔助圖片。

      陳述

      得獎感言:

  在來港攻讀博士學位之前,我在台灣和內地持續香港文學的研究,習慣利用電子資源來查閱香港文學的相關資料。及至赴中大就讀,我得以親身到中大圖書館參觀香港文學特藏展,觀看各重要作家的作品、手稿,令我對香港文學有更直觀和全面的認識,亦對我梳理梁秉鈞的創作生涯,了解香港文學的整體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香港文學的部分書籍已絕版,但有了特藏提供的寶貴資源,我得以持續進行研究,並為研究計畫提供更多新思路。亦是從特藏的資源中,我得以發現香港文學脈絡中作家創作的獨特性,以及他們對香港文化空間的利用和再創造。我相信香港文學特藏及資料庫亦是構建香港文化空間的重要一環。

  在此,我要感謝中大圖書館、書籍捐贈者盧瑋鑾教授及其他資料捐贈者,感謝獎學金的捐助人和各位評審的推薦,亦要感謝何杏楓導師的指導和推薦,以及中文系各位老師對我的悉心教導。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